大陆和台湾高中母语课程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陆和台湾高中母语课程比较研究

大陆和台湾高中母语课程比较研究   2012年8月,应台湾政治大学附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台湾政大附中)吴榕?校长的邀请,我们拜访了这所台北市继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之后的第二所公办高中(台湾称“国立高中”)。透过这一视窗,我们了解到台湾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通过对大陆和台湾母语课程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岸对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传承方式,引发了我们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些深层思考。   一、两岸母语课程的总体比较   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两岸母语课程同属一脉,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但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地域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期分属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经过六十多年的演变和发展,从总体上观照,在课程及其教学方面已经出现一些差异。   大陆母语课程使用的名称是语文,课程外延限定在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层面。课程教学就是基础的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教育。20世纪以来,西学渐进,中西文化交融,大陆母语课程也深受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逐步泛西方化,倾向于语言学意义的工具性质。课程教学偏重于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学习,与古代传统教学相比,文化属性较为淡薄,特别是经历多次文化领域的革命以后,母语课程的传统元素大为削减。课程教学从总体上看,重文体形式和语言学习,轻文本内涵和做人教育;重普世价值和现代精神,轻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进入21世纪,大陆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引入“必修”加“选修”的课程模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但这个课程体系仍然没能准确把握母语课程的基本属性,仍然偏离课程教学的传统目标。   台湾的母语课程姓“国”,名称是“国文”,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连,中间没有割裂,没有断层,课程定位在学习中华语言、传承国学文化的层面上。长期以来,台湾的母语课程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教育没有多大区别,课程法规一直沿用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时的说法,使用“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虽经几次大的修订,但一直遵循最初的定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与大陆的母语课程相比,台湾的课程目标相对单一,缺乏多元性;教材选文相对稳定,缺乏多变性;教学方法相对简练,缺乏多样性。2004年8月,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正式颁布《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以“课程纲要”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启动课程改革。这个“纲要”把母语课程分为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虽然增加了选修科目,但仍然保留国文姓“国”的属性,仍然保留传统的教法。   二、两岸母语课程的认识差异   母语课程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自己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的课程。民族性是母语课程的基本属性,课程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民族的语言和核心文化,力求通过该国母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国人。两岸关于母语课程属性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母语课程本质的认识也存有一些不同。   大陆对母语课程的认识倾向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倡导课程教学应以教育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了解中外文学、文化脉络,增进文化素养为主。对课程工具性的认识和把握比较准确,语言教学做得较好,既引导学生学习典范的古代汉语,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现代汉语,但对人文性的认定则较为宽泛,有偏离母语课程本质之虞,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方面做得不够好。这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有关。20世纪以来,经过几次文化领域的革命,传统文化大多被打成封建糟粕,母语课程基本上对其也采取排斥的态度。例如,作为维系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儒家文化,本应成为母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但由于该文化在历次文化革命中屡遭清肃,被视为禁区,母语教材不敢对其正面系统介绍,只能从外围方面作一些描述性的反映,学生学习这样的教材,不能接触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学到原汁原味的儒家文化,更不用说得其精髓。母语课程忽视最应该学习的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国人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最终造就了世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形成了中国人以“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基本人格。 《五代史?冯道传》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以礼义廉耻为根本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大陆已被埋没很久,国民素质急剧下降,各种丑行屡见新闻媒体。学校不行教化,国民何知廉耻,国人哪来礼义。现代母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对西方文化一味的仰视和膜拜,对民族文化长期的鄙视和不屑,从而导致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民族文化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大陆母语课程中不受重视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东南亚,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