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现状和发展对策
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现状和发展对策
摘要:针对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工作现状,提出了科研监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保护区;科研监测;发展对策
[HT]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
1 保护区概况
2 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共有维管植物205科732属1551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53属104种;裸子植物10科16属21种;被子植物165科663属1426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计有23科45属61种(金毛狗、黑桫椤、苏铁蕨、樟树、卵叶桂等),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99)收录14科14属15种,《中国植物红皮书》(1999)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等收录14科14属14种,《濒危野生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保护植物有4科25属38种。保护区内保存有超过广东省1/ 5 的植物种类[3]。
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特殊的地理气候,也孕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脊椎野生动物35目104科365种,其中兽类8目21科51种;鸟类16目50科206种;爬行类3目11科36种;两栖类2目7科19种;鱼类6目15科5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共43种,占广东省珍稀濒危动物总数(117种)约36.8%。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5种(云豹、豹、黑鹳、中华秋沙鸭、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8种。保护区发现的中华秋沙鸭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一个种群[4]。
3 科研监测现状
2001年, 经惠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惠东县人民政府把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和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两个市级保护区合并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议晋升为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受广东省惠东县人民政府和惠东县林业局的委托,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承担了“广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科学考察及总体规划,基本摸清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本底,并出版了《广东省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科学考察报告》、《广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湿地保护管理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修编,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保护区科研设备得到进一步完善,建立起了仪器室、宣教馆、气象因子一体机等科研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基础科研研究水平。
在此基础上,管理处人员于2006年单位正式组建时起对保护区的资源状况进行了长期的监测研究,保护区结合监测动物活动习性科学地分配全年科研监测工作重点,监测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3.1 鸟类种群动态及其活动区域监测
布设1条监测样线,不足两条样线的按两条样线设置,其长度根据地形控制在3~5km,宽度山区50m,平原地区和视野开阔的地区(农田网络附近)100m。样线的走向则根据实际地形而定。两样带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0m。保护区内设置固定鸟类调查样线已有6条。调查时每一外业工作组至少2名调查人员,沿样带中心行走,1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观察。
重点鸟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多为越冬迁徙候鸟,集中分布在区内白盆珠水库打锣岽等岛屿及附近水域和河滩。每年冬季调查、重点调查监测1~3种鸟类数量,鸟类迁入和迁出的时间以及栖息期,并了解重点鸟类的最适栖息生境,多采用清晨隐蔽蹲点方式进行拍摄。
3.2 兽类种群动态及其活动区域监测
收集辖区内兽类活动情报,采用目击、痕迹、红外机拍摄等调查法估算区域内数量和活动情况,调查其活动区域的地貌、植被等环境条件。一是在巡护时发现有兽类留下的足迹、粪便、体毛等痕迹,及时通知监测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判断,并拍照存档;二是开展社会调查,特别是对目击到兽类的群众调查;三是在活动频繁地架设红外相机,利用动物体温与环境温度造成的温差引起相机周围热量的变化,被红外传感器接收后产生脉冲信号,从而触发相机拍摄,进行监测取证。
3.3 野生猴种群动态及其活动区域监测
根据历年巡护和社会调查情况,选择大致栖息地进行人工定期投食吸引到红外相机拍摄范围内的办法对野生猴及其活动区域进行监测。
4 科研监测成果及存在问题
4.1 监测成果
多年的监测已发现新增物种40多个,其中不乏中华秋沙鸭、鸳鸯、鹗、黑耳鸢、苏门羚、短尾猴等珍稀物种,绝大多数物种取得了影像资料,针对环境标示性珍稀物种中华秋沙鸭、黑鹳、短尾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进行多年跟踪监测研究,初步掌握了其活动范围和物种变化规律。其中中华秋沙鸭为广东最大的越冬种群,高峰时种群数量达到34只。鸟类监测新增发现鸟种30多个,现有鸟类共151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