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瓷微观变化.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瓷微观变化.doc

中国古瓷微观变化 一)古瓷釉面的变化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 而来的。 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等质变。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 为提高胎土光洁平整度提高施釉效果,古瓷多有施化妆土者。 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色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 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磨上使用痕迹等,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 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大多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可能是绝对的;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