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魏晋六朝文论和言意之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魏晋六朝文论和言意之辨

浅论魏晋六朝文论和言意之辨   摘要:魏晋六朝文论重形式之美、辞藻之丽,在后人看来,这似乎与当时重意轻言,重神轻形的哲学思潮相违背。文章通过对“言”“意”内涵的探讨,解析出魏晋士人心态的转变,由此得出魏晋六朝文论及文学创作中追求形式美的必然性。   关键词:言;意;情本体;自然本体      魏晋六朝文论,重声色之美,尚丽词藻句,形式追求完美,文学创作亦繁复华丽。刘大杰先生称之为“唯美主义”亦即“为艺术而艺术”。这与此时重意轻言,重神轻形的哲学思潮与重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的画论甚至文论自身的风神论,看似相悖,可细细究来,实有可通之处。   魏晋六朝政治更迭频繁,人命朝不保夕。一枝独起的玄学成为名士们可以相托的精神港湾。而其中“言意之辩”是一重要范畴。这首先源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语言所能表述的具象,皆已落入第二义。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们都认为言语是有其局限性,无法阐尽那玄之又玄的大“道”。到了魏晋时期,王弼对此作了进一步阐明。《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依照王弼的说法,要获意,先取象,而象由言明,基点终落于言上。所以要明了此“意”,必定要言语详尽此“象”。他肯定了语言的重要性,没有“言”或“言不尽象”,“道”就无法显露,人就无从谈起得道。圣人尚且含道应物,书之六艺。后人览其书,而有所得。   他阐明“言”“象”“意”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是侧重点仍旧在“意。不过对于语言的肯定性,于文论影响深远。   我们再来看一下此处所讲“意”的内涵何如?魏晋玄学,承袭老庄的哲学,掺和儒《易》,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不过对母题“道”的阐释,与老庄相近。那就是“自然”。王弼《老子注》第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第二十九章:“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而物性自得也”。他们痛恨违背自然的虚伪的礼法名教,继而扩伸到人为的一切都是不仁、不善的。他们推翻了儒家为主的人生伦理观,而将视野投向了温情脉脉的大自然。道就是顺其自然,一切适性而已。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的生命力,万事万物,皆谐其性,自由自在的生长乃至死亡。   《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他们从自然山水的品味中,体出了道。纵目所览,无不身着大道,可谓深得其意。   大自然给了他们宁谧、安全的所在。他们将自己的无限情怀完全投到那无言无语的自然。他们从万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体味到宇宙的博大胸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人空羡万物得时,大道既得,此意已领,然而人情何如?   王弼曾提出“圣人有情论”的命题。《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   圣人尚且有情,何况我们凡人?王戎的孩子夭折,“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新语?伤逝》)   “桓公北征金城,见前为??琊时种流,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茫茫,百端交集。’”(《世说新语?言语》)   十载匆匆,小苗已成大木,江水滔滔,永无停日。万物皆顺其性,年年共有,唯“人生苦短”“万物逆旅,百代过客”又披世间芜杂,尝尽辛酸苦辣,一览此物,皆泛上心头,如何能够抑得住?圣人可以无累于物,吾辈如何使得?   “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当为情死。’”此之大情已兼包宇宙。魏晋名士可谓“一往情深”。他们对人生和宇宙的领悟和由此而来的感触,是如此强烈。这可谓人性的高度觉醒。他们口头上虽然谈玄,谈无,似乎一无所挂,风流潇洒,然心里实那没逃出那尘世,悲欢离合,忧喜哀怨。   他们认为自己得了道,受了意,一切皆顺其自然,唯人命有尽,花木凋谢,然明年复发,而人呢“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都是得“道”的祸,倍觉生命之可贵,又如何让人忘怀?只有一次的命,不去尽情释放,岂不愧对?西方有位哲人讲过“知识是忧伤的”人不明智,浑浑噩噩,无情无愁,可一旦得了智,想三念四,情为智恼。佛让人无念无欲,一切皆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万念俱消,宛如石头,又何谈得上人?孔子临逝,尚且有获麟之谈,涕泪满面,真的无累于物?   自然本体与情本体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