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清原县下大堡金矿成因和找矿方向探讨.docVIP

辽宁省清原县下大堡金矿成因和找矿方向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省清原县下大堡金矿成因和找矿方向探讨

辽宁省清原县下大堡金矿成因和找矿方向探讨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下大堡金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化阶段、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对控矿因素、成矿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抚顺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Ag、Cu、Mo成矿系列,与燕山期浅成―超浅成(次火山)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Ag、Mo成矿亚系列的岩浆热液(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根据下大堡金矿控矿因素及区域成矿规律指出该矿深部和北西侧及矿区外围(南口前岩体周围)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下大堡金矿矿床成因找矿方向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下大堡金矿位于清原县红透山镇下大堡村,至今已有百余年采矿历史。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于1983-1989年对该矿开展普查、详查工作,发现三条含金矿化蚀变带,圈定5条工业矿体,求得C+D级储量金金属量8.5吨,银金属量l3吨,是目前抚顺地区已发现同类型同成因的较大金矿床之一。下大堡金矿按成矿系列理论划分为抚顺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Ag、Cu、Mo成矿系列,与燕山期浅成―超浅成(次火山)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Ag、Mo成矿亚系列[1],矿床式为浅成岩浆热液型矿床。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型金矿。通过对矿床所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机理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矿床成因和指出找矿方向,对在老矿区深部和外围开展新一轮矿产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清原县下大堡金矿位于中朝准地台北缘东段,胶辽台隆、铁岭-靖宇台拱、龙岗断凸的西北角,浑河断裂与苏子河断裂(新宾聂耳库―雅河断裂北段)交汇部位,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   区域内地层仅见太古代变质上壳岩和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太古代变质上壳岩主要为景家沟岩组、石棚子岩组,以规模不等的残体赋存于太古宙TTG岩系中;中生界侏罗系小东沟组、白垩系小岭组、梨树沟组、聂尔库组、打石沟组沿苏子河断陷盆分布。浑河断裂带是辽东-吉南地区重要的岩石圈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在区域北部通过,对断裂两侧的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苏子河断裂、下大堡断裂、康家堡断裂均为浑河断裂的低序次断裂,是成矿岩浆侵位及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因而在这些深大断裂两侧都有矿床(点)的分布。区域内岩浆岩发育,划分为太古宙深成侵入体、印支晚期花岗岩和燕山期脉岩三大期次。太古宙深成侵入体主要见中太古代平岭后片麻岩、晚太古代清原片麻杂岩,在两类花岗岩中存在金的活化、迁移和相对富集,为印支晚期岩浆成矿作用供了矿质来源。印支晚期花岗岩以南口前岩体为代表,分布于浑河断裂和苏子河断裂交汇的锐角区内,为一多次岩浆侵入形成的重熔型复式岩体(杂岩体)。燕山期脉岩有辉绿岩、闪斜煌斑岩、安山玢岩、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展布方向为北东向、北西向。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特征   下大堡金矿位于北东东向浑河断裂与北西向苏子河断裂交汇部位的印支晚期南口前花岗岩体西北部接触带处。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太古代变质上壳岩石棚子岩组,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倾角较陡,多数大于70°,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构造主要为下大堡断裂及其次一级构造[2],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其中北东向断裂为张扭性构造,大多数被中酸性岩脉充填;北西向断裂为张扭性、压扭性等不同性质的构造多期次活动的产物,为主要容矿构造(图1),控制了矿区所有的矿化带及大多数中基性脉岩的分布。岩浆岩主要见太古宙深成侵入体平岭后片麻岩和印支晚期南口前花岗岩。平岭后片麻岩主要为中粒角闪斜长片麻岩;南口前花岗岩为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燕山期闪长玢岩、安山玢岩、花岗斑岩等脉岩呈北东向、北西向展布,其中安山玢岩与矿化关系密切,为成矿热液提供了热源[3]。   2.2矿体及矿石特征   2.2.1含金矿化蚀变带特征   矿区共发现三条含金矿化蚀变带[4],分别为Ⅰ号带、Ⅱ号带和Ⅲ号带,均位于南口前花岗岩体西北部内外接触带中。含金矿化蚀变带内脉岩发育,早期有煌斑岩、钾质脉,成矿期有安山玢岩、石英脉,晚期断层泥发育,说明下大堡金矿经历多期岩浆活动及构造叠加作用。   2.2.2矿体特征   矿体均受北西向含金矿化蚀变带控制,赋存于含金矿化蚀变带内或其上下盘,多与安山玢岩相伴产生。产状与含金矿化蚀变带基本一致,倾向15-30°,倾角50-60°。一般长50~360m,斜深50~200m,厚度0.33~5.87m,赋存于250~―200m标高之间。矿体形态主要为脉状、透镜状,延长和延深均呈舒缓波状,具有膨缩和尖灭再现特点,在断裂膨胀部位、转弯处及破碎蚀变强烈部位,多赋存较大较富的矿体。通过近10年的采矿证明矿体向西侧伏,且勘查过程中断续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