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之“字”“声”“情”的关系的研究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之“字”“声”“情”的关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将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字”、“声”、“情”三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三者问关系问题作初步分析与研究,望能对当代声乐研究与教学产生一些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声乐理论 字 声 情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26-02
一、“字”与“声”的关系
“字”“声”之间的争论,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木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为‘声中无字’……如官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意思是“字”要建立在“声”的基础上,并与其完美结合,而两者又必须要服从于乐。这段是古代唱论中关于“字”与“声”问题的早期论述,体现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即语言音调与音乐音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只要能恰当的处理好这一对矛盾,便能成为出色的歌者,而歌唱艺术就是要求在语言与声音之间寻找两者结合的契合点。
宋代张炎在其《讴曲旨要》中又在沈括所论的基础上引申道:“字少声多难过去,助以余音始绕梁……举末清圆无磊块,清浊高下萦缕比,若无含韵强抑扬,即为叫曲念曲矣。”他还在《词源》一书中说:“腔平字测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他认为歌唱的声音与咬字吐字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但二者之间,应在“字”的基础上,才能唱好声音。
前面已经谈到的“字”与“声”是个和谐的统一体。“字中有声”是字已经被音乐化。因此,“声”与“字”缺一不可。这是因为歌曲演唱过程中要以“字”表情达意,要以“声”美化字音。明代的魏良辅却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在《曲律》一书中这样写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而这正是“字”与“声”关系的最佳结合方式。
此,我们在演唱歌曲时要始终重视“字”与“声”的结合,要做到《顾误录》所谈及的“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处理好两者的重与轻、刚与柔这对关系。
二、“声”与“情”的关系
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歌者就已明确地认识到“声发于情,而情必以声来表现”,即情与声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中外声乐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乐记》中说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从这本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声歌本来就来源于情,诗(歌词)为了表达感情而形于言,“歌为言不及情生”。从《春秋左传》中季札的《乐以知政》“为三歌《邸》、《庸》、《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不同歌曲所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效果。
汉初刘安等人所著《淮南子》载:“韩娥、秦青、薛谭之讴,侯同、曼声之歌,愤子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水比于律,而和于人心。何则?中有本主,以定清浊。不受于外,而为仪表也。”这里举了古代著名歌唱家演唱的例子。他们内心情感的激起都是因为要表达歌曲的内容,其用腔之道都是因为感情的流露而发得。而只有“以定清浊”,才能达到既符合音律,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他提出以情为主,以情带声这一科学而明确的歌唱原则。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声”与“情”的表现必须要“节有度、守有序”,不能过分外在,以达到“和于人心”为目的的审美原则。
古人虽然有歌唱以情为主、以情带声的认识,但还是要求“声”、“情”并重,并力求声情并茂。如张湛《列子?汤问》中记载:“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邃尔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乐摔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这里既要求歌者的情真意切,更要求有“余音绕梁”的歌喉,这样才能感人至深。因此,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乐府篇》中指出,诗(情)与声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即“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提出“声由情发”,“乐有志,声有容”,同时批评填词中“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的声、意不相协的现象;同时又强调“声”的重要性,批评那些“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蕴,谓之‘叫曲’”的不善歌者。这里体现出“声”、“情”并重的观点。历代还有一些著作家也曾批评过那些只重声不重情或只重情而不重声的歌者。
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中提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再次强调了两者并重的重要性。
“情”为“声”之本,但“情”却又不能代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杰美康3HSS2208H说明书.pdf
- 人工智能AI工具DeepSeeK及使用培训讲座课件.pptx VIP
- 精益生产----价值流分析与价值流图.ppt VIP
- 中国宫腔镜诊断与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pptx VIP
- 室外监控摄像头安全分析报告视频监控数据保护与网络攻击.pdf VIP
- 第二单元时代乐章第二课科技之光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pptx VIP
- 战略决策风险评估.pptx VIP
- 《土壤污染与修复》课件.ppt VIP
- 日本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docx VIP
- 粉煤灰改性技术与吸附性能的深度解析与实践应用.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