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

PAGE PAGE 10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 07级三班 罗仙娇 一、课程题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 二、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 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态; 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 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 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以及背斜和向斜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② 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③ 褶皱、断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褶皱、断层的判断,以及背斜和向斜及其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判断、区分; 断层的组合地貌 六、教学方法: 1、教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投影教学法:本节课中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故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断层的动态形成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同时通过大量相关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操作法:若只是纯知识讲解和动画、图片观看,难免显得乏味。在“褶皱的形成原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知识点的讲解上,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验,直接感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学法:以实际训练和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对比学习法:将背斜和向斜及其形成的地貌;以及同是在内力作用条件下形成,且受外力影响的褶皱山和断块山使用表格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完成表格,可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思维习惯。 七、教学用具: flash制作断层的形成过程动画和火山喷发的视频;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学案;条形橡皮擦;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估计 用时 创设情景 温故 引新 同学们,说到山地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所生活的 城市——重庆,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城。山地是陆地的主要 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构成骨架。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欣 赏一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形态万千、 秀美高大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是 一致的?(PPT图片放映) 【板书标题 3.2 山地的形成】 欣赏完这些图片后,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所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PPT投影】 1、地表形态的塑造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2、内力作用分为 、 、 ,其中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引导】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山地的形成自然也是由于(放慢语速,让学生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所以,山地形成的主要力量是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三种。 其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好,既然内力作用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