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学民间化的研究
儒学民间化的研究
作者简介:季芳桐(195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宗教与中国文化。
摘要:儒学的政治化、学术化、民间化,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并行不悖的三种不同趋势或类型,一般思想家或学派,往往游离于三者之间,或政治化、学术化倾向重或民间化色彩浓,因此之故,而成其为不同类型的代表。泰州学派则是偏重庶民的民间化的儒家学派,它产生于明代,是阳明后学的八大学派之一,他们活动的中心和关注的重点一直是乡村,为推广儒学思想,创立了“百姓日用是道” 的理论和口语化的表达方法,并以侠义精神感召民众,大大促进了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好风俗之延续。
关键词:民间化儒学;泰州学派;侠义
中图分类号:B2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5-0058-08
古代儒学是一较为庞大的系统,若将其细致分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朝廷庙堂之儒学或治道之学,二是士人之儒学或心性之学,三是家族、乡间之儒学或民间风俗之学。汉唐时期的儒学主要为朝廷庙堂之儒学,此时期儒学的特点是重功业,重治道,而代表人物为董仲舒、郑玄、韩愈等,他们的学术倾向与先秦的荀子之学相近或有所继承。宋明时期的儒学主要为士人之儒学或心性之学,此时期的儒学重视心性与修养,以为世间的功业应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若无道德之基础,世间的功业大多靠不住,盛唐的衰亡就是典型。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为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他们的理论与孟子之学较为接近或有所继承。清代之儒学虽然对于汉唐、宋明之儒学皆有继承,可主导倾向还是朝廷庙堂之儒学,其学术旨趣和特点与汉代经学更为相近,代表人物为惠栋、戴震、康有为等。而家族、乡间之儒学或民间风俗之学,实际上是一种通俗化、民间化的儒学。该类儒学的作品多为民间之乡约和家族祠堂上的匾文,其主旨在于教化庶民,稳定家族秩序和乡间风俗。他们虽然在各个朝代皆不占主导地位,可是作为儒学系统的三大类别之一,却一直存在着、发展着,而以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王栋、王襞等最为著名,其理论与孔孟之学的若干原理相近或有所继承。
就一般儒家著作而言,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家庭、朝廷之三者皆会涉及或皆有涉及,可是也各有侧重,其侧重点不同,学术面貌则异之。汉唐之董仲舒、韩愈等,固有心性方面的论述,可主导倾向还是在于治道、功业;宋明之朱熹、王阳明等,也有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但主要偏好在于个人心性与修养;而泰州学派的王艮、王栋等莫不如此,只是更重视家族秩序、乡间风俗而已。故学术倾向不同使之成为不同类型儒学之代表。就一个朝代而言,儒学的典型性与复杂性是并存的。一个朝代既有其代表性的或主导性的儒学,但也存在着其他类型之儒学,例如宋明时期,儒学以心性儒学为主导,但也不乏重视朝廷治道与家族乡间之学的儒者,王安石、张居正是前者的代表,王艮等是后者的典型。所以,儒学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典型性与复杂性。只是以往的政治史、学术史,比较重视第一、二类儒学,即重视治道之学、心性之学,而对于第三类儒学,即家族乡间之儒学,则较为忽略。因为,他们无论功名地位、还是学问著作,似乎都与前二类人物难以比拟。其实,此类儒学是以庶民为载体的儒学,是儒学走向民间的一种典型形态,无论对于稳定乡间的社会秩序,还是对于延续儒学之慧命都起着较大的作用。缘此,本文拟以此类儒学的代表――泰州学派为考察点,以展现儒学民间化的面貌。
一、泰州学派构成及其关注之问题
儒学民间化涉及到活动中心的变化和关注重点的转移。历史上,无论是朝廷儒学还是精英儒学其活动的中心始终是城市,关注的问题一直是与朝廷相关的政治问题、税收问题。与此相对,作为民间化儒学的代表――泰州学派活动的中心却是民间、乡村,关注的重点是庶民的生活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泰州学派是一民间色彩很浓的学派,他们讲学之书院主要集中在泰州、东台地区,学员亦可称学派成员多为庶民,学与行(实践)的目的在于改良社会风俗,维护乡间的稳定。因此在王门后学中,该派成员出自庶民的人数最多。据《明儒学案》所载,江右、浙中、泰州这三大学派的成员的构成是:
江右学派成员二十九人,获功名者二十五人(其中进士及第十六人),处士(有德才而不愿为官者)二人,布衣二人;
浙中学派成员十九人,获功名者十八人(其中进士及第十四人),布衣一人;
泰州学派成员二十七人,获功名者十六人(其中进士及第十二人),处士三人,布衣八人。
按功名数多少依次排列:
浙中学派获功名者占总成员数95%(其中进士73%), 布衣占5%,位列第一;
江右学派获功名者占总成员数86%(其中进士55%), 处士占7%,布衣占7`%,位列第二;
泰州学派获功名者占总成员数59%(其中进士44%),处士占11% ,布衣占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