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环境问题的探讨.docVIP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环境问题的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环境问题的探讨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诸如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之一的农民处于弱势、农业的弱质性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产业障碍、农村金融生态中的金融组织异化、法律环境不完善等问题。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路是:提高农民的经济实力,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转变传统农业观念,为农村金融生态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重塑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生态链”;运用补贴政策,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法律环境,规范政府行为。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生态环境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2-0056-03中图分类号:F831.1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学者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对我国金融生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现有研究涉及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不多,并且缺少深度和针对性。其实,由于“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相比较城市,农村金融生态状况问题是更多、更严重。因此,研究农村金融生态问题,尽快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状况,对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即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些思路。      一、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之一的农民处于弱势   处于弱势的农民是制约农村微观金融生态良性运行的关键变量,“农民贷款难”是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最终结果。由于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中的资金供求链条人为断裂,农民无法有效从金融生态系统获得物质能量,金融机构主体无法有效与金融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交换。   首先,由于农民大多比较贫穷,有的至今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不能提供有效抵:物,很难获得抵:贷款,金融生态主体信贷功能弱化。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别大;农村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少,农民负担重;农民缺乏相关技能,向非农领域或产业转移困难。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太穷的主要原因。农民太穷使其还贷没有保障,信誉等级低,对其发放信用贷款的风险大。因此,面对这样的贷款需求主体,抵:贷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规避信用风险的最佳策略,而农民抵:物的缺乏又导致银行信贷业务萎缩,出现严重“惜贷”现象。   其次,农民贷款需求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运行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双重属性。农民贷款一般都具有额度小而分散、时效性强等特点,这就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并提高了金融生态运行成本。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风险也比较大。在缺乏成熟的风险分摊机制条件下,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并实行从农村市场的退出战略,信贷资金在农村市场上日益“脱媒”,导致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边缘化”、“空洞化”,这是市场失灵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典型案例。这样就产生两种后果:一是银行因为对农民的贷款收益难以弥补成本,不愿意发放贷款;二是农民因为贷款手续烦琐、费时易错过农时而偏好从民间金融获得资金来源,从而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产生替代效应。同时,农民借款资金的用途多样化、复杂化,又加大了金融生态运行的道德风险。农民需求的借贷资金,多是用于孩子学费、修建房屋、婚丧嫁娶等消费性支出以及季节性的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支出,贷款用途呈现生活性借款、生产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并存的局面,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识别贷款的真实用途。另外,农民的分散性使贷款跟踪管理的成本无限大,这样就加大贷款的道德风险。   再次,由于农民收入少,经济实力太弱,使其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这就加大了金融生态运行的信用风险。农民的弱小性与农业的高风险性不对称使农民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脆弱;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不对称使农户处于交易中的弱势地位,交易成本高和交易风险大;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对称使农业长期处于外部规模不经济,农民自身实力难以壮大(李爱喜,靳明,李云雁,2006)。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致使对农民贷款的违约风险相对较高,农民难以归还贷款,将风险传递到金融机构,形成不良资产,这样就抑制了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放款意愿,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农业的弱质性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产业障碍   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