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案例集(四).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务礼仪案例集(四)

商务礼仪案例集4 案例31: 小张错在哪? 一位刘小姐和一位姓张的男士在一家西餐厅就餐,男士小张点了海鲜大餐,刘小姐则点了烤羊排,主菜上桌,两人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小张边听刘小姐聊起童年往事,一边吃着海鲜,心情愉快极了,正在陶醉的当口,他发现有根鱼骨头塞在牙缝中,让他不舒服。小张心想,用手去掏太不雅了,所以就用舌头舔,舔也舔不出来,还发出啧啧喳喳的声音,好不容易将它舔吐出来,就随手放在餐巾上。之后他在吃虾时又在餐巾上吐了几口虾壳。刘小姐对这些不太计较,可这时男士想打喷嚏,拉起餐巾遮嘴,用力打了一声喷嚏,餐巾上的鱼刺、虾壳随着风势飞出去,其中的一些正好飞落在刘小姐的烤羊排上,这下刘小姐有些不高兴了。接下来,刘小姐话也少了许多,饭也没怎么吃。 思考题: 请指出本例中姓张的男士的失礼之处。 案例32 中国考察团在巴黎 一天傍晚,巴黎的一家餐馆来了一群中国人,老板安排了一位中国侍者为他们服务,交谈中得知他们是东北某县的一个考察团,今天刚到巴黎。随后侍者向他们介绍了一些法国菜,他们不问贵贱,主菜配菜一下子点了几十道,侍者担心他们吃不完,何况菜价不菲,但他们并不在乎。 点完菜,他们开始四处拍照,竞相和服务小姐合影,甚至跑到门外一辆凯迪拉克汽车前面频频留影,还不停地大声说笑,用餐时杯盘刀叉的撞击声,乃至嘴巴咀嚼食物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一会儿便搞得杯盘狼藉,桌子、地毯上到处是油渍和污秽。坐在附近的一位先生忍无可忍,向店方提出抗议,要求他们马上停止喧闹,否则就要求换座位。侍者把客人的抗议转述给他们,他们立刻安静了。看得出来,他们非常尴尬。 思考题: (1)这个考察团成员的行为有哪些不得体的地方? (2)公众场合应注意哪些用餐礼仪规范? 案例33: “绅士”的迷惑 有位绅士独自在西餐厅享用午餐,风度之优雅,吸引了许多女士的目光。当时侍者将主菜送上来不久,他的手机突然响了,他只好放下刀叉,把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后起身去回电话。几分钟后,当那位绅士重新回到餐桌的座位时,桌上的酒杯、牛排、刀叉、餐巾全都被侍者收走了。请问那位绅士失礼之处何在?正确的做法什么? 讨论题: 这位绅士在就餐中存在什么问题? 案例34: 如何用西餐? 老张的儿子留学归国,还带了位洋媳妇回来。为了讨好未来的公公,这位洋媳妇一回国就诚惶诚恐地张罗着请老张一家到当地最好的四星级饭店吃西餐。 用餐开始了,老张为在洋媳妇面前显示出自己也很讲究,就用桌上一块“很精致的布”仔细地擦了自己的刀、叉。吃的时候,学着他们的样子使用刀叉,既费劲又辛苦,但他觉得自己挺得体的,总算没丢脸。用餐快结束了,吃饭时喝惯了汤的的老张盛了几勺精致小盆里的“汤”放到自己碗里,然后喝下。洋媳妇先一愣,紧跟着也盛着喝了,而他的儿子早已是满脸通红。 老张闹了两个笑话,一个是他不应该用“很精致的布”(餐巾)擦餐具,那只是用来擦嘴或手的;二是“精致小盆里的汤”是洗手的,而不是喝的。 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越来越频繁,西餐也离我们越来越近。只有掌握一些西餐礼仪,在必要的场合,才不至于“出意外”。 讨论题: 你对此案例有何评价? 案例35: 斯诺讲的故事 斯诺在其《西行漫记》中曾经记述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动故事: 我坐下来和驻扎这里的交通处的一部分人员一起吃饭……,象平常一样,除了热开水以外,没有别的喝的,而开水又烫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侯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厚玻璃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志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人。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那个少先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 讨论题: (1)从斯诺1936年6月刚刚进入陕北抗日根据地采访时碰到的这件小事中,你有何感想? (2)这段记述说明了什么? 案例35: “喂!” 一位年轻人去风景区旅游。那天天气炎热,他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不知距目的地还有多远,举目四望,不见一人。正失望时,远处走来一位老者,年轻人大喜,张口就问,“喂,离青海湖还有多远呀?”老者目不斜视的回了两个字:“五里。”年轻人精神倍增,快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