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医学演示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后循环的概念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SA (subclavical artery) 锁骨下动脉 ECVA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颅外段椎动脉 ICVA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颅内段椎动脉脉 BA (basilar artery) 基底动脉 AICA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小脑前下动脉 PICA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小脑后下动脉 SCA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小脑上动脉 PCA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大脑后动脉 后循环的解剖 后循环解剖的特征 胚胎发育期,后脑结构的血液多数来自前循环 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异常和持久的胎儿血管 两个大动脉汇合成单一的较大主干 VA走行经过、部分固定 后循环的变异 左侧VA起源于主动脉弓(80%) 双侧VA不对称,左侧粗大(45%),右侧粗大(21%),粗细相近(24%) VA中止于PICA,其远端(通常与BA相交通)发育不全或不存在 PICA起始于枕骨大孔以上水平(57%),枕骨大孔以下(18%),枕骨大孔水平(4%),起点不明确(21%) 一侧PICA缺如(15%),发育不全(5%) AICA起自BA尾侧1/3者占75%,缺如者占4% 胚胎PCA(1/3),2%双侧胚胎PCA 永久三叉动脉(0.1%-0.2%),永久舌下动脉 后循环解剖模型示意图 ECVA 入颅后发出脑膜前、后动脉 脑膜前动脉 脑膜后动脉 椎动脉的颈段(V2段)分支有脊髓支和肌支 脊髓支沿颈神经进入椎管供应脊髓 肌支供应颈神经和颈椎椎体及关节和大的肌肉分支,并通过椎间孔穿出供应颈后肌群 ICVA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约73%的脊髓后动脉起自于小脑后下动脉,它沿着延髓和脊髓后外侧面下行,在不同节段,有来自椎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分支加入并形成脊髓后动脉后纵轴。 小脑后下动脉(PICA): 供应延髓、四脑室下部、下蚓、小脑半球的下面以及扁桃体 起始水平及行程常有变异(双侧不对称、缺如) 与SCA和AICA吻合(BA闭塞时) BA,PCA 在桥脑延髓交界处两条VA吻合成BA,走行于基底动脉沟内。BA在桥脑与中脑交界处分开,成为PCA。 BA的分支 AICA、内听动脉、脑桥支、SCA、PCA PCA是BA的终末支 1.皮层支:颞下动脉、距状动脉、顶枕动脉 2.深穿支: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中脑支 3.脉络膜后动脉 PCA 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20% PCI—后循环TIA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前循环TIA-“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后循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 临床—后循环TIA 病因—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主要病因类同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最主要机制-栓塞 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不可调节因素 性别 年龄 种族 遗传背景 家族史 个人史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头晕、眩晕 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 肢体瘫痪 感觉异常 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 构音或吞咽障碍 跌倒发作 偏盲 声嘶,Horner综合症 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变部位及血管 阻塞部位:ICVA和PICA区域、BA顶端、SCA、PCA分支 病变部位:远段供血区(脑干腹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