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空间防灾的设计的策略的研究.docVIP

新农村的空间防灾的设计的策略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农村的空间防灾的设计的策略的研究

新农村的空间防灾的设计的策略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防灾问题逐步受到关注。本文在分析了农村现有防灾问题及了新农村防灾空间的类型及其防灾功能后,提出了新农村防灾空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防灾空间、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是农业大国,半数以上的人口都集聚在农村地区,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中央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灾害对村庄的危害。”我国农村规划建设中的防灾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1 我国农村防灾现状问题分析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承受和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因此对于相同严重程度的灾害则更易受到灾害的影响和破坏。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住宅建设防灾标准偏低   在我国现行的《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中仅针对城市建筑,而对于农村自建低层住宅则仅是规定建设主管部门需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因此我国农村住宅的建设属于独立的个体行为,没有硬性的指标约束。在实际建设中,农村住宅墙体存在着无抗震构造措施、刚度低、整体性差的问题。   农村自身救援力量的薄弱且外部救援能力差   在当代,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务工,村中剩余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一旦发生灾害则其自身应对能力较弱,很难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有效逃生与避难。同时由于农村一般与城市距离较远,灾害发生时又会严重影响交通,因此专业救援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对农村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农村的防灾空间体系建设主要是依托现有的空间环境,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的安全,而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多是从当地的发展现状和经济水平出发构建整体空间体系,对空间的防灾功能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2 新农村防灾空间的类型及其防灾功能分析   (1)救灾避难的时序与空间相关类型   以地震为例,李威仪将灾后依据时序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发震、混乱、避难行动、避难救援、避难生活、残留重建,其对应的空间救援体系依据灾时和灾后的功能需求,分为救援、避难、安置、复原四大空间体系。空间救援体系包括救灾道路、救灾场所、消防系统、医疗救护系统、治安防卫系统以及物资供应系统,其中救灾道路和救灾场所是后面一系列救援系统的空间保障,而避难空间系统则包括避难道路和避难场所两个部分,且这两个部分与救灾道路和场所多有重合。各空间类型与救灾阶段的对应具体见表1   表1 城市空间减灾系统与灾后救灾避难时序对应关系         (2)新农村空间组成的防灾功能   在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可分为村委会、中小学校、医务室、广播站、以及邮政室广播站等建筑室内空间和广场空地、防护绿地以及主要道路等室外开敞空间。依据灾后救灾避难的需求,其中村委会及广播站可作为救灾指挥中心,中小学校和大面积的广场或绿地可作为固定避难场所,小面积的开敞空间和住宅庭院可作为临时避难场所,而连接村外的主要道路则成为主要的救援干道。   3新农村防灾空间设计策略   (1)选址的安全性保证   农村用地选择的安全性是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在自然环境中存在本身就具有较大灾害风险的地区,例如地震断裂带,滑坡与崩塌区域,冲沟等地质灾变区域,洪泛区等。农村选址对灾害高风险区域的占用是增强区域易损性的重要因素,而对灾害高风险危险区域的合理避让则是最大限度减小致灾因子影响的最简单办法。例如2010年8月7日,我国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暴雨,引发特大泥石流,共造成1434人遇难,331人失踪,并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这场泥石力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城市扩张已经延伸到了本不该去的高风险区域。对照舟曲县城的示意图可以看出,这一区域在几百年前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泥石流形成的堆积地,而现在却变成了聚居区。   (2)防灾空间系统层次构建   由于农村地区开敞空间较多,且住宅多是低层院落形式,因此与高密度城市防灾空间的构成层次区别较大。农村防灾空间建设从整体到细部总共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包括农村建成区与其周围环境在内的大范围区域,由于农村建成区周围的环境以大面积的农田为主,空间开敞,可以从中划分出一片靠近主要道路的区域进行必要的防灾设施建设,在灾后可作为村民较长时间避难的中心避难场所。其次是以农村建成区为整体,将村庄中较大面积的公共区域如中小学校、防护绿地等作为灾后的固定避难场所,并利用村委会、医务室、广播站等原有公共建筑作为救援指挥和医疗场所。最后,由于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低层院落空间的居住模式,较大的庭院成为灾后最开始避险的临时避难空间。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