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与胡适_同行不同道的政学人生_刘超.pdf

冯友兰与胡适_同行不同道的政学人生_刘超.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友兰与胡适_同行不同道的政学人生_刘超

社会科学论坛  2012/1 学者论坛 冯友兰与胡适 ——同行不同道的政学人生 □刘 超1  刘 红2 (1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9;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004) 【内容摘要】冯友兰与胡适是现代中国哲坛一对相映成趣的人物。冯原是胡的弟 子,但成为同行之后,二者逐步交恶。抗战前,二者在中哲史研究中已形成了明显 的对峙。就思想史上的意义言,胡远胜于冯;但在具体的哲学问题的阐释上,冯则 更胜一筹。抗战爆发后,二人政治倾向的差异日渐公开化,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 生道路。总体而言,冯是相对专业的经院派学人,胡是富有社会关怀的公共知识分 子。冯有着传统儒生的“为帝王师”的传习;胡虽与国民党决策层深有渊源,但始终 未改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现代意识,这或许更吻合于现代国际的发展潮流。冯的知 识结构颇有现代质素,但信仰和价值取向则较为传统,而胡是一个新派的知识分 子,是思想界一个温和的“革命者”。情势变迁,二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 其文化人格的转型非常困难。尽管他们在知识界都是深有根基的大佬,然对于强 势的政治权威而言,他们都是弱势者,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也都面临各自的困难。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民国知识界具有普遍性;他们中 晚年的人生际遇,在上世纪中国,也不无典型性。 【关 键 词】 冯友兰;胡适;学术理念;政治选择;系纠葛派;文化人格。 【作者简介】刘 超,日本东北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 方向:明清至当代中国史研究、东亚区域研究。 刘 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 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冯友兰与胡适都是现代中国哲学界有 一、从中国公学到北大: 相当成就和影响的哲学史家,也是卓有成 多重的校友关系 就的教育家。其中,胡出身清华而任北京大 学文学院院长;冯出身北京大学而长期任 胡 适1906 年 考 入 中 国 公 学,1910 年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更是相映成趣。二人 在上海任教,同年考取第二期清华庚款 之间关系极深,学者对此已多所论列。然细 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回北大教书, 究之下,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尤 之后又曾在中国公学任教并一度任校长。 172 其是两人交谊颇值关注。 冯 友 兰1911 年 因 种 种 顾 虑 没 能 报 考 清 冯友兰与胡适 华,改到上海中国公学念书。冯友兰在回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是旧哲学的堡垒,哥 眸其哲学生涯时说:“在我十七岁的时候, 大是新哲学之重镇。胡反问:“你要学新哲 我到上海中国公学求学。”“我上的这个 学,还是学旧哲学?”当时尚不无“新青年” 部称为大学预科,是高中程度。1915 年暑 锐气的冯立即表示当然学新哲学,因为旧 假,我在那个大学预科毕业了。当时只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611907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