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业务培训资料-医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检验科业务培训资料-医学课件.ppt

2、蛋白尿主要由肾脏病引起。常见于: ①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蛋白量常>3.0g/24小时。如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变、肾功能衰竭及心力衰竭等,亦可见于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后期、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肾脏损害。 ②肾小球吸收蛋白的能力降低,如慢性肾小球性肾炎。 ③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或肿瘤。由于病变产生含蛋白的物质,如脓、血、分泌物等混入尿中,引起假性蛋白尿。 ④肾小管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管损害或肾小管功能缺陷,导致低分子蛋白重吸收障碍所出现的蛋白尿。见于炎症(如肾盂肾炎),重金属(如镉、汞、铅等)中毒,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⑤混合性蛋白尿。见于既有肾小球损害,又有肾小管损害时,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等。 ⑥非肾性蛋白尿。例如血红蛋白尿、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的肌红蛋白尿、Bence-Jones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五、尿糖测定 参考值 尿糖定性:阴性 尿糖定量:0.56-5.0mmol/24小时 临床意义 1、某些生理情况,如进食糖类过多,精神高度紧张等,可出现暂时尿糖。 2、病理尿糖主要见于糖尿病、胰岛功能不足、肾上腺或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及神经系统器质病变。 六、尿酮体测定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 尿中酮体(以丙酮计)约为50mg/24小时。定性测试为阴性。 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时由于脂肪分解增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 临床意义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酮症。 (2)非糖尿病性酮症者:如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腹泻、呕吐、饥饿、禁食过久后等均可出现酮尿 (3)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 (4)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出现酮尿阳性的现象。 七、尿三胆试验 尿三胆,指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 尿胆原和尿胆素是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一种代谢产物。 正常人的尿三胆试验均为阴性。 肝炎时,由于肝细胞合成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致使尿中尿胆原浓度升高而呈阳性反应。 因尿胆原在空气中氧化后即成尿胆素,故二者的阳性意义是相同的。 参考值 尿胆原:尿稀释20倍,阴性。 尿胆素:阴性。 尿胆红素:阴性。 临床意义 1、尿胆原变化: 尿胆原阴性见于完全梗阻性黄疸。 阳性见于溶血性贫血或肝实质性病变,前者由于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过多的胆红素,产生的尿胆原也多;后者则因为肝细胞病变,不能再利用尿胆原。 2、尿胆素变化:同尿胆原变化。 3、尿胆红素: 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或溶血性贫血; 阳性可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如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道蛔虫、肝癌、胰头癌 一、一般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三、尿沉渣12小时计数 四、尿蛋白测定 五、尿糖测定 六、尿酮体测定 七、尿三胆试验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变化 (1)中性粒细胞增加 常见于大多数传染病、感染和中毒。如急性细菌感染,例如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的疾病等; 大量细胞破坏,例如急性血管内溶血,可能由于缺氧而致骨髓释放细胞增加; 严重组织损坏,如挤压伤、大手术、急性心梗 代谢性中毒状态。如糖尿病性酸中毒、尿毒症 有些恶性肿瘤病人 粒细胞性白血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 ●物理损伤,如X线辐射、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 ●化学药品的影响: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对骨髓有一定抑制作用; ●白细胞破坏增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极严重的感染、败血症、高度恶病质、机体反应低下时中性粒细胞也减少。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现象:即杆状核增加,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明粒细胞生长旺盛,见于急性传染病,体内有炎症病灶。 ●核右移:即中性粒细胞分叶超过5叶,甚至多达15叶,表明衰老白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如严重感染的老年病人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患者出现核右移(5叶以上的核细胞超过5%),提示预后不良。 2、嗜酸性粒细胞数变化 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 ●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包囊虫病等,尤其是幼虫在内脏中移行阶段,虫体及其分泌物均成为过敏原。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 ●烧伤、手术后。 ●某些转移性癌、鼻咽癌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早期,可能其病理变化对骨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疼痛、急腹症、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能与肾上腺皮质分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