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关于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思考.doc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关于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 关于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牡丹江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方案》要求,为深入挖掘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提炼比较优势,为打造牡丹江历史文化名城,培育和凝聚牡丹江人文精神提供坚实的支撑,4月中旬,在谷市长的带领下,由市志办主要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通过深入基层走访、查阅相关文献,对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 一、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 在牡丹江多元历史文化中,渤海文化、宁古塔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亮点。 ——渤海文化 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创建者是粟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初建时称为震国,意为东方的国家。公元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于是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公元926年初,被辽西——内蒙中部的契丹族辽王朝灭亡,先后存世229年,历经十五代国王,当时被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王都——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 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为当时亚洲屈指可数的大都城,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我国中世纪古城遗址,也是国务院于1961 年 3 月 4 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负责保护、研究和展示渤海上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 由于渤海国的统治阶级有意识的效仿、全面地学习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王朝,大力引进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对东北中部、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生产力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社会分工较明显,生产门类齐全。尤其是手工业,不仅从农业、渔猎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生产技术达到了较先进水平。这表明东北大部地区已完成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类文明时代。他们重视农业,引进中原地区汉民族先进的耕作与种植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由于铁制工具的应用,渤海国的农业地区已普遍使用牛耕和马耕。同时还使用唐朝中原历法,根据节气进行耕作、铲趟,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渤海时代,种植品种有黍、豆、麦、粟,一些地方还种植水稻。如作为渤海特产的“卢城之稻”,就是指中京显德府卢州生产的稻米。同时,也兴起经济作物的种植。如麻、棉和养蚕。渤海国的名产有“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绸”。 不仅纺织与炼铁、铁制工具业,金银铜的冶炼和金银铜制品业、陶瓷业和车船制造业、皮毛加工业等也都比较发达。此外,渤海国的渔业、采集业、养殖业也很发达。人参、松子、白鹰、“海东青”、黑鱼(大马哈)、湄沱之鲫——兴凯湖大白鱼、镜泊湖的三花鱼、“率宾之马”(即绥芬河流域名马)和乌苏里地区良犬等,都是著名特产 渤海国的历代统治者全面学习中原汉文化,渤海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其宗教、建筑、历法、音乐、舞蹈等创造了古代东北社会的文化繁荣。渤海诗文也创造了古代东北第一次文学繁荣,使渤海国同内地达到了“车书本一家”的程度,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东北地区文学的发展。史料记载中有杨泰师、王孝廉、释仁贞、周元伯、杨成规、释仁素、裴颋、高元固、裴璆等十多位诗人。 ——宁古塔文化 宁古塔,清代东北重镇,宁古塔将军驻地。宁古塔并没有塔,是满语的译文,“宁古”译成汉语是“六”,“塔”是“个”。相传,曾有清朝皇族远祖六兄弟居于此处地。清初宁古塔将军设立后,宁古塔便成为东北北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管辖今天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以及俄罗斯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宁古塔分新、旧城,旧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便是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市。 宁古塔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之一是流人文化。纵观中国流人史,从先秦到明清,流人之多,不可胜数。但就流人的规模、流人在客籍之地所起的重要作用与贡献而言,当数清初的东北流人,特别是宁古塔流人。 流人史专家李兴盛先生说,清初,有多达100万的流人进入东北。特别是顺治年间,大批流人被遣戍到宁古塔。他们不论在经济、军事、文化或民族融合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经济方面。经济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的命脉,而发展农业当是人类立足之本。清初流人对宁古塔的首要贡献就是农业。耕田技术由原始的“火田法”到“轮作法”,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品种由数种到“凡谷十种”;而多种经营的农副产品,瓜、菜、花卉等,给荒凉的宁古塔带来一片新天地。可见流人对地处偏远、还未开发的300年前的宁古塔——牡丹江地区的人民生活带来了深远积极的影响。其次,手工业和医药方面。流人养蜂熬蜜、制糖、制蜡、制碱、做糕饼、酿酒、编柳、造屋等,无不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流人良医的推动下,“有卜无医”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