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

精品资料网() 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 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 《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 献 综 述 成 长 春 (D2002107) 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二〇〇三年四月 《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发展而成的。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包括三个部分: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展望(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校战略管理理论) 1. 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发展。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构成企业竞争理论主体的许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都是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著名的安索夫的产品市场矩阵、波士顿咨询公司的BCG矩阵、通用电气的GE九方图、拉依斯的业界地位竞争理论、SWOT分析[2]、PEST分析等。它们共同特点是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综合分析来为企业制定其战略提供依据。这类分析方法称为战略分析法,这些理论构成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因此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结构理论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M·波特和他的几个重要理论[3][4][5]:⑴五种力量行业结构竞争模型(同业者、替代业者、潜在业者、购买者和供应者);⑵基本战略理论(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优势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⑶国家行业竞争力模型。该理论将竞争分析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企业,认为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因此这一阶段的竞争理论被称为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近年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受到挑战。支持者和非难者争辩的事实之一是: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异程度往往比不同行业间的企业利润率水平的差异程度大得多。这种争论的合理性暂不讨论,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把竞争战略制定的立足点过份地偏向外部分析,可能会导致决策的波动性和战略的不连贯性,因为环境波动只会愈来愈大。这就为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的出现创造了一个背景条件。 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企业竞争理论强调企业竞争力分析的注意力应集中到企业自身上来,以培育企业核心性的竞争能力为主方向,以创造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力优势为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盛不衰。 1.2 核心竞争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竞争战略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而其自身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几乎与竞争战略同步的三个不同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漫长的孕育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诞生期和进入21世纪的迅速发展期。 核心竞争力的孕育期。核心竞争力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它是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理论的能力研究联系在一起的[6]。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组织能力的讨论起源于潘罗斯发表于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Penrose,1995/1959)[7]。虽然她未直接使用这个术语,但她的论述已经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企业内部的资源。潘罗斯将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并认为企业的增长源泉是企业的内部资源。潘罗斯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经济学家。按照她的逻辑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产生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能力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潘罗斯将知识分为客观的和经验的两大类)。她所说的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是独特的。也即后来被概念化的独特的或难以模仿的企业能力的最初理论表述。 受潘罗斯的启发,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8]。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他认为,工业所开展的活动,需要由具备适当能力的组织来开展。需要由同样的能力去从事的活动是相似活动(similar activities),企业倾向于从事相似活动给自己带来比较优势。代表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又要求这种或那种协调非相似活动被定义为互补活动(complementary activities)。互补活动需要由不相关的能力去从事,所以需要由不同的企业来进行。于是理查德森扩展了潘罗斯的企业理论,把企业之间的合作概念化为在企业之外(市场)的或企业之内(科层)的协调机制之外的第三种协调机制。他的这一论述为当代战略联盟研究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企业史学家钱德勒

文档评论(0)

kell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