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39283.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室检查 (四)病毒分离 病程第1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但脑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不适用于临床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其他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一)一般治疗 1.病室隔离,应有防蚊和降温设备,控制室温在30℃以下。 2.饮食和营养。注意水分及电解质平衡。昏迷者可予鼻饲,高热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3.补液 重症者应输液,成人每日1500一2000ml,小儿50—80ml/kg,并酌情补充钾盐,矫正酸中毒,但输液量不宜过多,以防止脑水肿。 (一)一般治疗 4.加强护理 昏迷病人要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以防止继发性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 三摸(脉搏、皮肤、膀胱)三看(瞳孔、呼吸、滴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二)对症治疗 2.惊厥的处理 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阿米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 (二)对症治疗 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 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 (二)对症治疗 4.循环衰竭的处理 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可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密达莫治疗,退热明显,有较好疗效。 护理 一般护理 病室宜阴凉通风,要降低室温并保持室内安静,室温在30℃以下,集中检查及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得到更好的休息,减少刺激,重型患者集中同一病室,专人护理,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室内要准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如氧气、吸引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包和应急用的简易呼吸器,必要时备呼吸机,并处于完善备用状态。吞咽障碍或昏迷不能进食者要及时下胃管、留置导尿,以便供给充分的营养或部分口服药物。 护理 高热的观察及护理 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三大主要症状,可互为因果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高热的观察及适当处理非常重要。70例重型乙脑患者的体温变化均在40℃以上,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温困难、即使体温暂时下降,又会很快上升。 流行性乙型脑炎 及护理 概述 流行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发生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有后遗症。 病原学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呈球形,直径40一50nm,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的包膜,其表面具有含血凝素刺突,具血凝活性。 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对乳鼠尤为敏感,故可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 病原学 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分钟、100 ℃2分钟可灭活,对各种常用消毒剂如乙醚和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50%甘油4 ℃ 可保存3个月,冷冻干燥后在4 ℃ 冰箱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