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阐释的三条路径意内言外意内音外音内言外※-Core.PDF

词学阐释的三条路径意内言外意内音外音内言外※-Core.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词学阐释的三条路径意内言外意内音外音内言外※-Core

25 词学阐释的三条路径:意内言外、意内音外、 音内言外※ 刘荣平 摘 要:张惠言提出的“意内言外”说,重视词的言外之意,导致词学阐释路径由本事批评 转向比附批评。谢章铤不满意“意内言外”说的生硬,提出“意内音外”说、注重词的形式特征, 体现了求词意之真的目的性,但不比“意内言外”说更适合去解读词作。况周颐提出的“音内言 外”说,重视词的音乐属性,切合中国诗学重视歌唱的传统,却不利于意境的构造。三说有内在 的联系和传承,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阐释学的内涵,但未超过传统阐释学所达到的 高度。 关键词:词学 词学批评 意内言外 意内音外 音内言外 清代词学进入嘉庆年间以后,路径渐多,堂庑渐大,见解渐深。名家如张惠言、宋翔凤、 周济、丁绍仪、谭献、谢章铤、况周颐、王国维等人纷纷立说,词之有学始能卓然成立,其卓 然成立之处特别体现在对词的阐释上。词学阐释学研究首要的工作应注重对词学阐释路 径的探索,诸如词学家们常说的“意内言外”、“意内音外”、“音内言外”三条路径尤要辨析 清楚,然后才能进入到词学阐释学的殿堂,考察这殿堂是否宽广、是否高大。论词学如果 仅仅局限于词学本身去讨论问题,所见较小,有些问题可能说不明白。如果论词学能放在 整个中国阐释学的范围中去观照,就好比站在高山上去俯瞰大地,会看得全面一些。 一、意内言外:词学阐释路径的转型 元初陆文圭《玉田词源稿序》云:“‘词’与‘辞’字通用,《释文》云:‘意内而言外也。’意 生言,言生声,声生律,律生调,故曲生焉。”《释文》是引证《说文》对词的解释 ,这段话可 以说是存世文献中假借《说文》之词指代词体之词的开始。这种假借因指出了一切歌曲产 生流程上的规律而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触及词体之词独特的体性,故其说难以让人信 服。 元明词学不振,陆文圭释词的主张未得到响应。一直到清代嘉庆年间,张惠言编《词 选》,这种假借《说文》释词的方式才得到发扬。出于对阳羡末流之浅率、浙派后学之饾饤 ——————————————— ※基金项目:20 11 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全闽词”(20 11A042)。 陆文圭:《墙东类稿》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94 册第577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周易下 ·经丰传 ·第六》:“辞本亦作 ,依字应作词,说也。《说文》云:‘词者, 意内而言外也。’”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2 册第394 页。 26 2013 年第2 期 的反省,张惠言在《词选目录序》中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 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 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 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论者认为“《传》曰”之《传》指《周易孟氏章句》。清 末张德瀛《词徵》卷一:“词与辞通,亦作词。《周易孟氏章句》曰:‘意内而言外也。’……《周 易章句》,汉孟喜撰。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事迹具《汉书·儒林传》。喜与施雠、梁丘贺 同受业于田王孙,传田何之《易》。世以‘意内言外’为许慎语,非其始也。”不过,张惠言也 说过其以“意内言外”释词是借用了《说文》。陆继辂《冶秋馆词序》谈到他在乾隆五十八年 (1793)初习倚声时,张惠言告他说:“词故无所为苏、辛、秦、柳也,自分苏、辛、秦、柳为界, 而词乃衰。且子学诗之日久矣,唐之诗人,四杰为一家,元、白为一家,张、王为一家,此气 格之偶相似者也。家始大于高、岑,而高、岑不相似;益大于李、杜,而李、杜不相似,子亦务 求其意而已。许氏云:‘意内言外,谓之词。’凡文辞皆然,而词尤有然者。”所以说张惠言 以“意内言外”释词是借鉴《说文》并未有多大的不妥。张惠言超出陆文圭的地方在于认 为词体之词较其它文体尤适合“意内言外”的解释,这是注意到了词体的特性,颇予人以 启迪。 诗词体性有别。清初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词中境界,有非诗所能至者,体限之 也。”张惠言注意到词的体性,这是他以“意内言外”释词的前提。所谓“缘情造端,兴于微 言”,即是指词之以微言相感发的体性。这种体性,诗虽有,但没有词突出。以后常州派词 家对词的体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如宋翔凤《香草词序》说:“汪君亦工词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