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之基督教文学翻译观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维之基督教文学翻译观的研究

朱维之基督教文学翻译观的研究   摘 要:朱维之是当代文学翻译家,比较文学大师。基督教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以及他对宗教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从文学角度出发,朱维之发现了《耶利米哀歌》与屈原《九歌》之间的“文学姻缘”。基于二者间的相似,并以前人“以诗译诗”的历史为鉴,朱维之运用翻译再创造策略,用九歌体翻译哀歌,成功再现了哀歌的风格、内容及其中所含诗歌意象,很好地传达了哀歌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朱维之的译本相对《圣经》中文和合本及李荣芳的骚体哀歌都有着优越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揭示了朱维之的翻译思想和审美翻译观。   关键词:朱维之 基督教文学翻译 耶利米哀歌 九歌体   一、引言   《圣经》的汉译始自盛唐(635年),到1992年出版统一的现代中文版《圣经新译本》,断断续续持续了近14个世纪。《圣经》的汉译伴随着基督教入华的全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盛唐时期,景教徒对《圣经》汉译,这一时期主要是由聂斯脱利派(the Nestorians)主教阿罗本(Alopenzz)主持翻译,由外国传教士口译货译出初稿,再由中国学者笔授或修订。唐朝的《圣经》译本被后人称为“景教本”[1](P16~17)。第二阶段,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身为耶稣会士的汉学家对《圣经》的汉译,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主要由传教士来承担,但得到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与协助,如翻译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孙元化等士大夫不仅接受天主教洗礼,领了教名,还亲自参加中国天主教会的“嘉定会议”,讨论《圣经》的翻译问题[2](P26)。以《圣经》翻译为契机的基督教入华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阶段,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的《圣经》汉译和中国学者的译经尝试。这一时期正是《圣经》汉译的繁荣期,中国翻译家开始真正涉足《圣经》翻译。如王韬(1828~1897),曾在外国传教士陴治文的协助下译出“文辞达雅”的文言《新约》和《旧约》,分别于1852年和1854年出版。严复翻译过《马可福音》1~4章,1908年在上海发表。齐鲁大学教授、翻译家王宣忱协助翻译《官话和合本圣经》,他独立翻译的《新约》于1933年出版。这是第一本由中国翻译家独立翻译的《新约》。1919年,《官话和合本》出版,在《圣经》汉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个译本集中了自1819年马礼逊完成的第一部完整中文《圣经》一百年来的中文《圣经》的翻译经验,继承了以往所有译本的优点,是无数中西学者心血的结晶,是一部真正的“具有文学品味的译本”[3](P87)。这部白话《圣经》受到中国翻译家的高度肯定①,对新文化新文学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P246)。   在中国,基督教会历来强调《圣经》的神启性质、权威性。译经的主要目的是福音的传播。然而,由于“和合本”参照的是英文“钦定本”(The King James Version, 1611)的修订本(The Revised Version,1885),而且翻译主体是传教士,所以以英语的方式来诠释和翻译《圣经》的成为汉译圣经的主要策略,用散文体翻译圣经诗歌就是明证。然而,在众多中国翻译家的译经尝试中,也不乏以中文的方式翻译而不是解释《圣经》的努力。如严复为了把《圣经》作为伟大的西方古典文学著作介绍给国人,用的是汉代以前的文言文。吴经熊则用五、七言古诗体翻译过《诗篇》;李荣芳创造性地用“骚体”译过《哀歌》全部五章。朱维之则用“九歌体”翻译了《哀歌》的第五首。中国翻译家从文学翻译的角度翻译《圣经》内容,用传统的语言形式翻译《圣经》,发挥汉语的优势,比起白话《圣经》统一采用用散文体翻译更加难能可贵。这其中最值得人们关注的要算是朱维之对《圣经》诗歌的翻译尝试。   二、朱维之的《圣经》文学观   唐朝《圣经》随景教的传入汉译之初,作为一种宗教手段,它本是以宗教文本的面目出现的。在当时的翻译主体传教士们的心目中,《圣经》是基督教的神圣经典,具有极强的权威性,译者丝毫不能有自己的理解。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圣经翻译是宗教性质的翻译。当时“翻译《圣经》的人,虔诚敬慎,惟恐背离《圣经》本意……他们不图悦人,惟图保存《圣经》的本文文意”[5](P51)。可见,当时的翻译还囿于“宗教翻译”,《圣经》的文学性完全被掩盖了。清末民初以来,1819年到1919年在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了9部完整的中文《圣经》,中国翻译家开始介入《圣经》翻译,并尝试从文学翻译角度翻译《圣经》。除了前面提到的严复、吴经熊、李荣芳、朱维之之外,还有朱宝慧、王宣忱、郑寿麟、吕振忠等人分别翻译过《圣经》的新、旧约。1993年又有华人集体翻译的《圣经》(新译本)出版。中国翻译家主要是从文学翻译的角度进行《圣经》的翻译,他们把“《圣经》,特别是把《旧约全书》既看作是一部宗教书,又是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