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勘察的项目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地震效应分析.docVIP

某大型勘察的项目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地震效应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大型勘察的项目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地震效应分析

某大型勘察的项目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地震效应分析   摘要:通过对某大型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对该场区的岩土层工程性质及地基均匀性进行分析,通过砂土液化、地基土类型及场地类别的判别对场区的地震效应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场区内地基的稳定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砂土液化、场地类别、稳定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U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based on a large projec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he layer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the foundation uniformity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sandy soil liquefaction, the foundation soil types and the category of discrimination on the ground the earthquake effect is analyz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ield of the foundation stability.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andy soil liquefaction, the category, the stability evaluation            1 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总用地面积约34.6万m2,拟建多栋16~34层高层住宅、多栋1~5层的配套设施,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项目共布置钻孔464个,建筑物钻孔孔距约10~25m,基坑边线钻孔孔距约20~30m,体育场按孔距25~50m布置,各类型钻孔中技术孔约占总孔数的1/3~1/2,孔深孔距等均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要求。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构造   项目地块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中部、珠江三角洲北部边缘,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实测孔口标高为16.8~21.2m (广州城建高程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岩地质图(广州市幅,F49 C 001004)(1:25万)等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构造上,场地位于龙归断陷盆地南部(见图1)。场区东面约2.0km 外分布广从断裂,属于粤中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带,断裂自流花湖向南隐伏在第四系之下,总体走向北30~50°东,倾向北西,倾角40~60°。沿广从断裂曾发生过2次级和多次3~级历史地震,晚更新世以来发生张拉式活动,但活动较弱,在断裂所通过的地区存在砂土液化、淤泥塌陷等潜在的地质灾害;场区南面约6.0km处发育石井走向断裂组,走向为北北东~北东向,距离场区较远,影响不大。   2.2 岩土分层   区内揭露基岩为第三系碎屑沉积岩(Eby),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泥岩等;第四系覆盖层为填土(Qml)、冲洪积成因(Qal+pl)的淤泥、淤泥质土、砂土、(粉质)粘土、粉土,以及碎屑岩风化残积土(Qel)。   其中第(2)层淤泥、淤泥质土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第(3)层、(4)层、(5)层粉质粘土、粘土和(3a)层、(5)层中粗砂层呈互层状分布,第(4)层粉质粘土层呈花斑色,又名“花斑状粘土”,经过较强的淋滤作用而形成,特征明显。各粘土层以可塑~硬塑为主,含粉细砂,局部为粉土,各层层厚0.4~9.7m,分布普遍。(3a)层粗砂多以透镜体形式存在,层厚0.5~3.9m,第(5)层中粗砂埋深约4.2~11.8m,层厚0.2~7.8m,为场区内主要砂层。   区内残积土主要为第三系碎屑岩的风化土,以褐红色为主,可塑~坚硬,遇水易软化,层面埋深最深达16.0m,层厚0.5~7.5m。   基岩主要为第(8)层泥质粉砂岩、泥岩等,局部为粉细砂岩及粗砂岩,褐红、棕褐色等,全、强风化岩遇水易软化、崩解,岩面埋深4.0~17.9m,平均9.9m;中微风化岩呈层状构造,粉细粒、粗粒结构,泥钙质及泥质胶结,裂隙较发育,岩面埋深6.2~44.8m,平均18.1m。   2.3 水文地质   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覆盖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土层赋存孔隙水,第(3a)、(5)层中粗砂透水性较好,透水能力强,是区内主要的富水层位。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发育,赋存一定基岩裂隙水。   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第四系砂层孔隙水抽水试验,水位降深达到3.20m,涌水量为125.3m3/d,根据《工程地质手册》 [2]及《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3]推荐公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