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的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阳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沈阳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摘要:城市郊区化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所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促使市中心人口外迁而形成的相对于中心区而言的居住外迁现象。   关键词:城市郊区化;动力因素;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郊区与郊区化概念的界定   我国地理学家周一星,孟延春把“郊区”定义为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了围绕着中心区的城市建成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郊区”一词采用周一星教授所给出的解释,即郊区为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了围绕着中心区的城市建成区。   目前,学术界还认为从理论上讲郊区化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口郊区化认为只要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就是郊区化,它不涉及中心市区是否停滞和衰退。而狭义人口郊区化概念认为:只有中心市区的人口和功能外迁引起的郊区化,并且这种郊区化导致了中心市区的停滞和衰退,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郊区化。本文中探讨的郊区化是广义的郊区化。   2、沈阳郊区化的进程与现状分析   2.1沈阳郊区化演变历史过程   2.1.1快速工业化到建设停滞时期(1949——1978)   从1948年沈阳解放以后,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为适应沈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到1956年完成。在这次规划中确定城市性质为“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和对外交通的枢纽”,规划期限为30年,规划期人口规模为200万人,用地规模为183km2。   2.1.2 旧城改造式的内生发展时期(1979——1995)   1978年-1996年间,城市用地一扩再扩,这一时期注重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而采取中心和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形态,在城区边缘陆续出现了南部与北部新的城市板块。   2.1.3圈层拓展到跨越式概念产生(1996-2010)   1996年-2010年间,沈阳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大规模发展时期。城市向北、南、西南、东都有明显扩展,尤其向南扩展面积最大,整个城市有饼状发展的趋势。   核心区跨浑河向南发展顺利实施,浑河沿线成为城市特色发展空间;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面实施,城市西部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空间,同时带动了区域的居住空间的增长发展方向;北部副城和组团发展迅速,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空间保障。   2.2沈阳郊区化现状特征   2.2.1沿中心区外缘由近及远呈环状向外迅速推进   沈阳市中心城区总体圈层可划分为:内圈层或核心圈层(二环内)—中圈层或过渡圈层(二环至三环)—外圈层(三环外)。近十年来,沈阳市的居住空间就是根据从高到低的人口密度以中心区为圆心由近及远呈环状向外推进。   2.2.2沿城市主要对外联系轴向分布的枝状放射形式   在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紧凑,密度高。由城市中心向外围,住宅分布逐渐离散,居住空间由密到疏,密度下降。由类圈层结构转化为沿城市主要对外联系轴向分布的枝状放射形式。形成沿东、西、南、北四个轴向集聚,与沈抚、京沈、沈大和沈哈四个沈阳城市对外联系方向对应。   2.2.3轴线跳跃式成组团式不连续增长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滞后的“补偿效应”和高速经济成长的共同作用,使得在一般经济里罕见的城市超常规扩张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传统的蔓延式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许多城市的发展,需要采取新的发展模式,跳跃式组团扩展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扩展方式.当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连续式扩展方式常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而无法继续进行,城市用地便会在与中心城区相距一定距离的地点跳跃式地发展,形成卫星城镇等。   3、沈阳城市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3.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推动沈阳市郊区化   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土地由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 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向优化和高效益转化, 总的说来城市中心区更适合于土地收益率高的商业、贸易、金融、旅馆等第三产业用地, 郊区更适宜于作为对地价承受能力较低的工业、仓库、居住用地。   3.2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推动了沈阳郊区化   沈阳提出城市中心区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的构想, 要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的物资贸易中心、金融信息中心, 沟通全国, 联络世界。在城市中心区的西、东、北部将形成3 大中心商贸区。现在总投资84 亿元的46 座超过104m2 的商贸大厦已经部分建成或正在建设。   实践证明, 工业企业外迁减轻了城区污染, 腾出了中心区高租金土地, 有力地支持了第三产业发展, 也为工业自身的发展获得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