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负担制度执行机制之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馈负担制度执行机制之探讨

第五章 回饋負擔制度執行機制之探討 第五章 回饋負擔制度執行機制之探討 我國法律具有大陸法系的特質,制度的執行強調明確的條文及依法行政。由 第四章現行回饋負擔制度的正式規則,有關課徵主體、時機、項目、比例、標準、 程序等趨於詳細可見。相較於美國開發影響費的「合理關聯性測試」,新加坡開 發捐的估價及申訴制度,或英國的規劃協議制度,土地開發與課徵制度建構因地 制宜的彈性機制,我國回饋負擔制度的協商機制規定於與政府簽訂興建協議契 約,在土地使用變更計畫政府握有絕對決定權的不對等情況下,調整機制尚顯不 足註 5- 1 。回饋負擔制度是以財政為手段,土地使用變更的計畫利得及負外部性影 響的成本因時空環境條件而異,本章擬以財務評估的方法切入,探討目前法令規 章回饋負擔制度的執行對開發者、周邊地主、社會大眾之間權利的變動狀態 ,推 論制度調整的策略方式。 第一節 土地使用變更回饋負擔制度與財產權利變化 一、 劃分權利主體 依「建立土地開發義務制度方案」(民 88.4 行政院核定 )回饋負擔之意義 與性質包含三部分:內部性(公共設施)負擔、外部性影響負擔,其他義務之負 擔;本文將土地使用變更開發權利受到影響的主體區分為:開發人(地主)、週 邊地主(負外部性承受者)、社會大眾。惟週邊地主及社會大眾因當事人眾多且 範圍不易界定,由代理理論以政府代理與執行。 土地使用變更財產權的界定(賦 予)體系內,受到影響的主體 : 1. 開發者 基地 內部性公共設施負擔 ‧ 將本求利的保障 ‧ 外部成本義務負擔 外部衝擊之負擔 ‧ 超額利潤還原社會 2. 週邊地主 其他義務負擔 ‧ 財產權的保障 其他 3. 社會大眾 ‧ 社會整體效用為正 圖 5- 1 回饋負擔之意義與性質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 5-1 Coase 主張協商需在「自願交換」的條件下進行,才能達到資源配置的效率。 5-1 第五章 回饋負擔制度執行機制之探討 二、 權利主體收支項目與關係 (一)傳統土地使用變更(無回饋負擔 ) 土地開發行為若從財務(財政)收支的觀點(將財產權影響程度貨幣 化),不同主體的損益項目概列如表 5- 1 。 表 5- 1 土地使用變更開發財務平衡收支表-無回饋負擔 權利主體 範 圍 成 本 項 收 益 項 C1.1 開發成本 ● ● 開 發 人 內部影響 B1.1 報酬收益 C1.2 機會成本 ● C2.1 公共設施擁擠 ● B2.1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