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核科学__董原.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科学技术与核科学 编者董原 目 录 科学技术史1 核科学及技术27 1 科学技术与核科学 科学技术史 概况 一、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情况 科学技术史主要研究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历史,考 察科学技术发展同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探讨科学技 术发展的规律,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显然,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于当前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 大的借鉴作用。 就世界范围内来看,十八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启蒙运 动思想家高度评价科学的作用,认为科学是社会进步的 源泉和标志,这种科学观推动了科学史的研究。但长期 以来,只有为数极少的人在少数国家断断续续地从事科 学史方面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初,国际性科学史杂志《爱 雪司》(《Isis 》)的创刊(一九一三年),促进了科学史研 究队伍的扩大。三十年代初期,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 影响,科学史的研究对象从科学本身的发展(即所谓“内 史”),扩展到科学同社会的相互关系(即“外史”)。三 十年代后期,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公认。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史研究工作开始得到大的发展。到 五十年代初,仅美国就有 100 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科学 史课程。至八十年代中期,全世界培养科学史研究生的 机构已有200 多个,出版科学史刊物 100 多种,每年发 表论文 3000 多篇。科学史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相当规模的 2 科学技术与核科学 学科,它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承认。 二、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盈,古籍中有丰富的科学史 料的记载。但直至十九世纪末,中国关于科学史的工作 还是初步的和粗略的,大体上只是停留在对科技史料的 汇集和记述的阶段,谈不上真正的研究。到本世纪初, 中国科学界和史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用近代科学的观 点和方法来搜集、整理和研究古代的科技史料。二十年 代以来,中国老一辈的科技史家,如已故竺可桢、叶企 孙、张子高、王 、刘仙洲、梁思成、朱文鑫、李俨、 钱宝琮、李涛、陈邦贤,以及茅以升、钱临照、王振铎、 袁翰青等当代学者,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在不同科学 领域进行了分科史的研究,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奠定 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科学史的研究工作开始 受到政府的重视。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国科学院刚一 成立,即决定要从事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中国科学史 的资料搜集和编纂;一是近代科学论著的翻译与刊行, 从而把科技史的研究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科学院 院长郭沫若当时指出:“我们的自然科学是有无限辉煌远 景的,但我们同时还要整理几千年来的我们中国科学活 动的丰富的遗产。这样做,一方面是在纪念我们的过往, 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策进我们的将来。”一九五二年,中 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召集一些对科技史研究工作有兴 趣的科学家,讨论了如何开展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方面 的问题。一九五四年,中国科学院在高教部的积极支持 下,举行了关于开展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座谈会,会 上决定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 3 科学技术与核科学 科学史的研究计划和组织领导工作。该委员会由中国科 学界和史学界等方面的知名学者 17 人组成,他们是:主 任委员竺可桢,副主任委员侯外庐、叶企荪,委员向达、 李俨、钱宝琮、丁西林、袁翰青、侯仁之、陈桢、李涛、 刘庆云、张含英、梁思成、刘敦桢、王振铎、刘仙洲。 这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现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设立办公室,筹建专门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七月九日,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在北 京隆重举行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开幕 式上竺可桢作了《百家争鸣和发掘我国古代科学遗产》 的报告,闭幕式上郭沫若指出:“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的研 究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门最能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科学。”同年九月,由竺可桢、李俨、刘仙洲组成的代表 团到意大利参加了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会上正式接 纳中国为国际科学史组织的成员。竺可桢回国后即向中 国科学院提出正式建立研究所一级的科学史研究机构的 建议。一九五六年十

文档评论(0)

七七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