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诗歌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诗歌教学的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提出了这样的目的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这种鉴赏应从诗歌开始,因为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大量优秀诗作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学趣味,提高他们良好的文化素养。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所说:“诗是培养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意义多么重要。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没有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是它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是一味的追求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而不会透过语言文字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那诗歌对他就显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老师再把一首首优美的、清新的诗歌分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却不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感悟,那我们想达到通过语文课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其语文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的目标就只能成为空话。
那么,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我认为有效的诗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 ,感受音乐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诵读能使作品蕴含的意象、情感等得以再现,使人受到熏陶。但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而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正确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忽视了朗读的作用,这种以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来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许多学生经过几年的中学学习后,朗读诗歌既不顺畅,又读不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和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了。因而,与其浪费大量时间的铺排分析,不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揣摩,去体味诗歌特有的音乐美、情感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之一。在涵咏甜吟中把握诗歌的节奏、停顿、用韵,把握语调的舒缓轻重、语速的急徐迂回。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去体会青年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在琅琅读书声中,去感受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独之心,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思。诵读古诗如此,现代诗亦然。
例如,席慕荣的《乡愁》第一节“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诗人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忆起“故乡的歌”就像“清远的笛”响起,思乡之情如清越辽远的笛声,淡雅中带有些许甜蜜之感,诵读时,语调深沉中略带欢快,读出诗人伤感中不乏甜蜜的复杂感情。第二节“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凝重,读出诗人惆怅若失的感情。第三节写“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读时,感情应真挚热烈,语气应坚定有力,读出诗人思乡之情长青长存的美好心愿。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也很容易领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诗的内涵。
二、知人论世,把握特定情感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或抒情、或说理,都是诗人有感而发。诗歌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知人才能论诗,离开了一定的写作背景,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一定写作背景的介绍,作者寄托于世间万物的特定情感就很难把握。因此,诗歌教学有必要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际遇作一介绍,从而为全面而具体的理解诗歌,深切而准确地把握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知道了李白受权贵排挤而离开京城的遭遇,才能准确把握诗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了解了孟浩然官场失意的情怀,才能更好的体味他“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迫切出仕的心情。
同一个作者,由于写作背景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也不同。杜甫的早期作品《望岳》写年轻诗人游历泰山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他的《春望》写诗人历经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背井离乡之苦,表达念家悲己,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