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美育道德意蕴和其现代启示.PDF

中国古代自然美育道德意蕴和其现代启示.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年 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卷第 期 ( ) 中国古代自然美育的道德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 [摘 要]中国古代自然美育或以自然山水为手段,或以艺术图画为参照,或以自然为言说载体,其意在于培 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与德性品质。以自然山水为手段的自然美育模式参赞天地之化育,历经“味象”、“观气”和 “悟道”的深度转换,促进人的德性养成;以艺术图画为参照的自然美育模式发挥艺术美育与自然美育的互融优 势,使人通往德性的完善;以自然为言说载体的自然美育模式营构艺术与自然的意象关联,将人格提升至“天地境 界”。中国古代自然美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和道德意蕴,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德性培育都具 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自然美育;自然山水;生态伦理;道德意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中国古代先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美育模式。 这种自然美育模式或以自然山水为手段,或以艺术图画为参照,或以自然为言说载体,如从德性论的视 域对之进行审视,无论其教育手段、教育过程还是言说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与道德意蕴。 一、自然山水与德性养成 与西方将艺术作为主要的美育方式不同,中国古代美育的主要手段是自然山水。在明净的山水世界 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忘怀世俗,涤除玄览,融于自然。那么,自然山水何以有如此魅力呢?南朝宋画 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又称仁者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乐乎?”“质有而趣灵”的山水形态内蕴着玄妙灵动之美,与“道”有一种亲 和、媚悦的映涵关系,故能使仁者快乐,贤者通达。西晋文学家左思则从自然本性中洞察出自然山水的深 (《招隐诗》其一) 层审美品质,所谓“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自然之美素朴本然,高于人为之美。因此,自 然山水作为美育的手段,它既是审美主体“含道应物”,体验客体之道的载体,也是审美主体“澄怀味象”, 荡涤心灵尘埃的手段。当然,古人对山水美育场所是有所选择的,穷山恶水并不能成为美育手段,“并非 任何山水,皆可安顿住人生,必山水自身,显示有一可供安顿的形相,此种形相,对人是有情的,于是人即 以自己之情应之,而使山水与人生,成为两情相洽的境界” 。“形式”对应着“情感”,只有优美的山水形 式方可使人情感愉悦,身心安顿。 (《高唐赋》) 面对浩淼的自然山水,古人是如何鉴赏的呢?宋玉诗云“仰视山巅”、“俯视崝嵘” ,苏武诗云 (《诗四首》其四) (《赠秀才入军》) “俯视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嵇康诗云“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潘岳诗云“仰晞 (《怀旧赋》) 归云,俯镜泉流” 。由此可见,仰观俯察是古人常用的自然审美方式。这种欣赏方式既是对自然 作全景式的鸟瞰,也是对自然整体气韵的把握与体验,“游目”于自然山水也是“畅神”于内心世界的过 程。在这种审美方式中,人与自然虽保持适度距离,但却以多种感官与自然交流,用西方当代环境美学家 卡尔松的话说,这是一种多感官介入体验的“审美参与”过程。欣赏者既能以视觉欣赏自然物象的优美形 态,也能聆听自然界的声音,甚至还能感受到自然界的阴晴变化与气息流动等。 仰观俯察了自然界的万象,接下来就可“以玄对山水”,“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