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理论)
讲解人:申良纯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性的教学观重建(理论)
讲解人:赵 宁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实践)
讲解人:安 晶 徐 岩 高中辉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节 核心素养;能力和品格是人类两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表现上交叉,形成上相互促进。
在核心素养形成上,强调的是二者的互动和融合。;(一)关键能力;3.关键能力:;2)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3.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二)必备品格;2.必备品格
本质而言,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
包括人与自己关系、人与人关系和人与事情关系。
必备品格:人与自我关系——自律(自制)
人与他人关系——尊重(公德)
人与事情关系——认真(责任);1.自律(自制)——人与自我关系
1)自律: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的事,道德最高境界是自觉的自我支配,即自律。
柏拉图说法,人的灵魂三个方面:欲望、激情和理智。欲望所占比例最大,欲望总是自私的、冲突的且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欲望的放纵是一切罪恶和错误根源。因此,欲望必须被控制和指导。
2)判断标准:对自己欲望进行自我控制、克制和指导,他就具备自律了。
3)突出表现:是良知。
正如梁晓声所说:“人类有无良心,决定每一个人活的像人还是像兽。有无良心的前提是有无良知,良知其实便是一些人应该秉持的良好道德和道理。这样一个人,即使平凡,也是可敬的。即使贫穷,也有愉快。”
;2.尊重(公德)——人与人关系
1)从个人角度看,尊重意味着尊敬(不影响、不妨碍、不伤害别人)和重视(把别人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是一切道德根源和本质,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准则。
2)从社会角度看,尊重是公德精神意蕴和本质体现。公德贵在公字,体现要在心中装着别人和心中要有“公共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3.认真(责任)——人和事情关系;(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系
1.能力和品格是人两种最宝贵精神财富。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核心素养形成上,强度二者互动和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中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在一个可以搓揉、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关怀中,才能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 ‘人的素养’。(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30-33;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一、特性
1.学科性:是学科本质属性和教育价值的体现。
学科本质:即一门学科根本属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外层)
(2)核心学科概念与范畴(外层)
(3)基本学科方法与思想,核心是学科思维方式(中层)
(4)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内层)
教育价值: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精神特质。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擅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科学性:一是规律性(提炼符合规律),二是准确性(表述准确无误)。
3.教育性:是通过学科教育获得的。
4.人本性:为了人、属于人、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对人有意义和价值。;二、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方向和性质相同 (43-45页)
1.两者是上位和下位、整体和部分、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
3.两者是相互包含、融合(内容上)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形成过程上)的关系
4.区别:核心素养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机械的总和(超学科的东西,包括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两者出发点不同(学生和学科)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撰写要求和例证:45-49页;第三节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的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第一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