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4章 现代学--天文学
第二节 现代天文学 1.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2. 观测手段的进步 3. 宇宙学的发展 4. 黑洞与宇宙 一、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分光术应用于天文学产生了天体分光学 测光术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1. 1857年,英国人普格森建立了光度与星等的基本关系式,从此开始了科学的测光工作。 2. 1859年,德国天文学家泽内尔制作了第一架近代光度计,并于1861年公布了用这架仪器测量到的226颗亮星的第一个近代光度星表。 照相术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1. 1840年,美国的德雷伯最先把照相术应用于天文观测,拍摄了月亮的照片。 2. 1880年开始,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用物端棱镜拍摄了225,000多颗恒星的光谱照片,并按光谱把这些星分类,成为著名的哈佛光谱分类。 3. 当前,天体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互相结合、渗透的新趋势,使天体物理学出现许多分支,为人们更深刻认识天体运行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二、观测手段的进步 1. 由于天文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它的现代发展离不开观测手段的改进,这里主要指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和应用。 2. 1937年,美国的雷伯制造了第一台射电望远镜,抛物面直径达9米。 3. 1942年,英国海伊用军用的超高频雷达首先发现了太阳射电。 4. 六十年代天文学上的4大发现——类星体、 3 K微波背景辐射、射电脉冲星和星际有机分子,都是靠射电探测工具获得的。 类星体 射电脉冲星 星际有机分子 宇宙论的基本问题 1. 宇宙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 2. 宇宙中的天体是如何运行的? 3.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多样的答案。 4. 譬如基督教的回答是这样的:上帝创造了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天体的运行也是上帝安排好的。 古希腊人的答案 1. 古希腊人用几何学来解释日月行星是如何运行的,这些知识被公元二世纪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汇总在《至大论》一书中,构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地心宇宙体系。 2. 地心说是第一个精密的宇宙模型,用来解释太阳、月亮和当时已知的五大行星如何绕着地球这个宇宙的中心运行。 3. 后来该学说与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结合被纳入《圣经》的框架,成为基督教的钦定宇宙模型。 日心宇宙模型 1. 文艺复兴晚期,波兰教士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从简单性和完美性的信念出发,提出了一个日心宇宙模型, 2. 认为地球带着月亮,和其他行星一起,是绕着太阳这个宇宙的中心转动的。 3. 1543年哥白尼去世前一刻将这种学说以《天体运行论》的书名公开发表。 无限无边的模型 1. 牛顿为服从他的运动规律的运动物体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时空――一个无始无终的宇宙。 2. 在那里时间均匀流逝,没有起始没有终结。空间均匀而平坦地伸展直达无限。 3. 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为描述一切物体的运动提供了绝对的时间和空间坐标。 奥伯斯佯谬(光度佯谬) 1. 1826年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Heinrich W. M. Olbers)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 2. 假如宇宙真的无限,并且包含无限多的、均匀分布在空间中的恒星的话,这些星光积累起来,会使得星空的每一个角落的亮度都应该跟太阳表面的亮度一样眩目。 3.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这样的,黑夜和白天还是很分明。这被称作奥伯斯佯谬,又叫光度佯谬。 诺曼-西里格佯谬(引力佯谬) 1. 1894年诺曼(C. Neumann)和西里格(H. von Seeliger)又提出: 2. 假如宇宙无限大,物质均匀分布,密度处处不等于零的话,那么作用于每一个天体的万有引力将累积到无限大。 3. 但是这种现象也没有被观测到。这被称作诺曼-西里格佯谬,又叫引力佯谬。 热力学佯谬——“热寂说” 根据热力学规律——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流向温度低的物体,最后使它们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温度。如果宇宙是永恒、无限的,那么如果它遵循热力学规律,可以想像宇宙最后会趋于同一温度,即所谓宇宙的“热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种星体具有不同的温度,如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为6000℃。若宇宙无限“老”,那么它早就死亡了;除非宇宙无限大,以至于不可能热平衡,或者像很多物理学教科书所说的那样,从有限体系得出的热力学规律不能用于无限的宇宙。那么宇宙真是永恒、无限的吗? 无限宇宙的困境 1. 在牛顿的无限宇宙框架里,前述三个佯谬难以避免。 2. 另外,牛顿的经典力学只解释了宇宙中万物的运行规律,不回答宇宙是如何来的。 3. 牛顿保留了上帝的位置,把“第一推动”和管理宇宙的任务交由上帝完成。 广义相对论 直到二十世纪初期,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广义相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