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不工程地质问题
目录 下页 上页 5.5.2 崩塌的防治 5.5.2.4 清除危岩 若山坡上部可能的崩塌物数量不大,而且母岩的破坏不甚严重,则以全部清除为宜。并在清除后,对母岩进行适当的防护加固。 5.5.2.5 做好排水工程 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是崩塌落石产生的诱因,在可能发生崩塌落石的地段,务必还要做好地面排水和对有害地下水活动的处理。。 §5.5 崩塌 目录 下页 上页 5.6.1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而发生在地壳表层岩石圈内的一种快速颤动现象,它是当前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地震的作用,不仅使地表产生一系列地质现象,如:地表隆起,山崩滑坡、喷水冒沙等。而且引起各类工程结构物的破坏,如房屋开裂倒塌、桥孔掉梁、墩台倾斜歪倒等。 当组成地壳的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产生构造运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岩石以弹性应变的形式把应变能量积蓄起来,而一旦超过岩体弹性变形极限强度时,岩体就会发生剪切破坏或沿原有的破裂带 §5.6 地震 目录 下页 上页 5.6.1地震的基本知识 (面)重新发生错动(滑移),这时积蓄的应变能突然释放,并以弹性波形式传播出去而引起地震。 地震按其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由于分布广、震级高、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所以在工程地震研究中也以构造地震为主。此外,还有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大级量的爆破和深井注水等人为原因引起的地震,它影响区域较小,震级不高,因而破坏性也较小。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之一,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东临环太平洋地震带、南北接欧亚地震带), §5.6 地震 目录 下页 上页 5.6.1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是相当强烈的。据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烈度在、Ⅶ度以上的地震区,各大区都有广泛分布,约占全国而积的一半以上。在这些地区,地震常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我国主要有5大地震带,即: (1)东南沿海及台湾省地震带。其中台湾省地震最频繁,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2)郯城——庐江地震带。自安微庐江往北至山东郯城一线,并穿过渤海,经营口,与吉林舒兰、黑龙江依兰断裂连接,是我国东部的强地震带。 §5.6 地震 目录 下页 上页 5.6.1地震的基本知识 (3)华北地震带。包括北起燕山,南经山西到渭河平原,构成“S”形地震带。 (4)横贯中国的南北向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通过甘肃文县,沿岷江向南经四川盆地西缘,直达滇东地区。 (5)西藏——滇西地震带。属地中海——中亚地震带。 此外,还有河西走廊地震带、天山南北地震带及塔里木盆地南缘地震带等。20世纪我国发生8级左右地震15次。近4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5.6 地震 目录 下页 上页 5.6.2地震 地震波、震级与地震烈度 5.6.2.1 地震波 地壳内部发生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中可以看作地面上震动的中心,震中附近地面震动最大,叫极震区,远离震中地面震动减弱。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一般从几公里到300公里不等,最大深度可达720公里。按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小于70km)、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大于300 km)。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地面上地震影响相同地点的连线称等震线。 §5.6 地震 目录 下页 上页 5.6.2地震 地震波、震级与地震烈度 5.6.2.1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处产生剧烈振动,该振动以弹性波方式向四周传播能量,此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称为体波。体波到达地面,经过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传播时称为面波。 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又称压缩波或P波,岩土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由于质点开始简谐运动的时刻先后不一,故在某一瞬间沿波传播方向形成一疏一密的分布。纵波振幅小,周期 §5.6 地震 目录 下页 上页 5.6.2地震 地震波、震级与地震烈度 5.6.2.1 地震波 短,传播速度快.在近地表岩石中速度约为5—6km/s,可以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横波又称剪切波或S波。岩土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各质点间发生周期性剪切振动,其振幅大,周期长.传播速度较小,在近地表岩土中速度约为3—4km/s。因液体个能抵抗剪切变形,所以,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当岩土泊松比μ=0.22时,纵波速(up)是横波速(us)的]的1.67倍,即up =1.67 us。 面波(L)是体波到达地表面时激发的次生波,限 §5.6 地震 目录 下页 上页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