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诲 人 不 倦 *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 子路为亲负米 *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变的。 *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教无类”最好的注释。 15-39子曰:“有教无类。” * 【读解】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学的人。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读解】皇疏:“李充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 11-3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   「注释」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 7-34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抑为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④。”公西华曰⑤:“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⑥。”      【注释】 ①若:如果说,至于,连词。 ②岂敢:怎么敢,哪能敢。 ③抑: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④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气词。 ⑤公西华:即公西赤。 ⑥正唯:正是,正因为。 *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③。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④。’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⑤。’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⑦。”       【注释】 ①陈亢(gāng):即陈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②异闻:特殊的教育。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③趋:小步快走,在人面前表示恭敬。庭:庭院。 ④无以言:不善于说话。 ⑤立:立足于社会。 ⑥斯:这。 ⑦远:作动词,疏远,指不偏爱。 * 【读解】  诗礼传家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成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