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沙百年名校形成之因及的作用探析
长沙百年名校形成之因及的作用探析
摘要:湖南素被冠以教育大省之称,孕育了代代勤勉不倦的湖湘学子,而省会长沙中学教育在全国享有盛誉。长沙中学教育的独特现象是百年老校居多,而明德、长郡、广益(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南、雅礼、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堂(今长沙市第一中学)又是百年老校中的名校。百年名校出现于长沙既有时代的机遇,也有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对湖南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大。
关键词:清末民初;长沙百年名校;形成原因;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74-07
长沙,这座古老名城是点缀湘江的一颗璀璨明珠。“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就坐落于城西的岳麓山下。湖南素被冠以教育大省之称,孕育了代代勤勉不倦的湖湘学子,而省会长沙中学教育在全国享有盛誉。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会发现一种独特现象:近现代中学教育中,百年老校并不多,而长沙就有明德、长郡、广益(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南、雅礼、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堂(今长沙市第一中学)、妙高峰(市十一中)、福湘(长沙市十中,今电子职专)、艺芳(长沙市田家炳实验学校)、行紊(市七中)、兑泽(长沙市六中)等10多所。更为罕见的是:前6所是百年老校中的名校。如今,这些名校均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在培养人才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在全国有口皆碑。百年名校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长河中曾饮誉全国。为什么这么多的百年名校能够出现于长沙?百年名校对湖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又有何推动作用呢?
一、抓住有利于建校兴学的历史机遇
湖南的中学教育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州中学(湖南最早的现代中学堂)成立到建国前夕,湖南普通中学特别是私立中学发展迅速,全省有321所中学,其中高中97所,初中224所,学生共11.5万余人。本文所重点探讨的6所百年名校都诞生于20世纪初,可谓湖南中学教育界的元老。这些名校的产生在于紧紧抓住了有利于建校兴学的两次历史机遇。
一是,湖南在维新变法开展时就引进了新式教育,虽然变法失败使教育成果受到损害,但因其所形成的教育近代化思想的暗流不可逆转。中学教育抓住了第一次建校兴学的历史机遇。
所谓教育近代化是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逐步向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的历史过程。甲午战败后,湖南世风由夜郎自大到笃实求变,谭嗣同深有体会:“光绪二十一年,湘军与日本战,大溃于牛庄。湖南人始转侧豁寤,其虚骄不可向迩之气,亦顿绥矣。”湖南在维新时期成为“全国最富朝气之一省”,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兴学热潮:建立新式学堂、变通全省书院章程、增设新式学科。使湖南教育由传统的八股举业的课士教育模式向近代学校教育模式转型,由以培养人仕为目标的空疏之才到培养有宏大志向、有实学的真才转变。此时新式教育的推广者和热心倡导者呈现多层次化:在职官员、本地士绅及维新人士。且各主流阶层的关系较为融洽,这是当时湖南推广新式教育的特色,也是有利条件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湖南学政江标提倡新学,他与当时长沙颇有势力的主流士绅有师生情谊。王先谦虽然思想保守,但也主张学习西艺。江标与当时维新人士谭嗣同、樊锥、唐才常等的关系也很好。康有为在1898年上光绪《请开学校折》,特别提到中小学的教化之用,他认为“小学中学者,教所以为国民,以为己国之用,皆人民之普通学也”。新旧两派在是否推广新式教育的大方向上暂时能达成了一致。然而,围绕“中学”、“西学”和“体”、“用”,新旧两派已争论不休,在如何推广等具体操作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此时传统教育似乎又死灰复燃,有独占鳌头之势。但教育近代化历程一旦开启,就如洪水猛兽般不可遏制。台湾著名学者张朋园也说:“变法失败,新政虽告消减,惟西式教育得以继续。”新式教育已是一股伏流在暗自涌动,就等着有朝一日教育闸门的开启。
二是,清末“新政”为新式教育盖上了合法印章,为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有利时机。中学教育抓住了建校兴学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机遇。
湖南新式教育从开启到受挫,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时局的牵连。没有高层领导层的支持,湖南官绅兴新学之路将举步维艰。1 896年,历任学政、刑部侍郎的李端菜上呈《请推广学校折》,要求“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京师大学堂第一管学大臣孙家鼐也于1898年上奏《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重议开办京师大学堂。部分朝廷命官要求推广新学,为变法时湖南教育近代化营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变法的失败,教育举措遭到官方扼杀。清廷并非痛恨推广新学,只是新学受到了变法的牵连。然而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朝统治可谓摇摇欲坠,当局被迫调整施政方针,废科举、兴新学的潮流再也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