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语文教学地“点化”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的“点化”艺术-中学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的“点化”艺术
蒋海
所谓教学中的“点化”之术,就是当学生在课堂学习或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教师巧妙地加以点拨,以激起学生思维的阵阵涟漪,引导学生吸收并消化知识,掌握并提高基本技能,从而达到“投石击破水底天”的目的。
作为点化之术,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能力的获得,不是靠老师的填鸭式“满堂灌”得来的,适时运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点化之术”,使师生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更能让学生潜移默化、触类旁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重视研究和运用点化艺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一、移花接木,身临其境。
如果把艺术创作中的移情手法借来用于点化课文的精妙之处,一定可以使课堂教学增添亮丽的色彩。移情,就是把作者在作品中投射的某种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感情,通过教师讲课这个媒介,移植到学生的感情之中去。作家写文章,都要把感情用形象表达出来,教师讲文章,也要把形象中寓含的感情,转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打开课本,诸多的形象扑面而来,纷繁的情思扣人心扉,课文中的朝阳、松柏、大海、杜鹃、茶花、蜜蜂、路标、灯塔等等,各有深刻的寓意,教师如果能够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这些形象的思想蕴含点化出来,让学生得以“因文见情”、“因情生文”,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自然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茅盾的《风景谈》,寓哲理于风景的描绘中,文章通过各种片断的风景描绘,带着作者深曲的情怀,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深厚的人生哲理: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创造了风景的美;是“人类高昂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创造了第二自然”。教《风景谈》一课,教师应当善于把文中的“景”,点化为“情”,再把文中的“情”,点化为“理”,让学生从平凡里见出伟大,从贫乏中看到丰富,从而由衷地感佩革命先驱那种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在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里,作家们往往把深远的情思包蕴在具体景物的描绘里。如果教师在“景”里选“点”,那就应该在文章“寓情于景”的关隘之处用力,努力发掘出文后的象征意义来。
通过点拨一些特殊的描写手法点化课文,也能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手法。作家运用这种从视觉到听觉、从视觉到触觉等互相借移的手法,一方面可以唤起人们的移觉和联想,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深化感情的作用。教师讲课时,应着意点拨这些描写的佳妙之处,引起学生联想,心领文章的思想,神会作者的用心。如教《社戏》中描写迅哥儿坐在船上观览沿途景象一段文字时,教师应抓住通感手法,点化出:迅哥儿靠嗅觉闻到“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和“豆麦蕴藻之香”;靠视觉看到“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看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靠听觉听到“宛转、悠扬”的笛声;靠触觉感受到“水气”和“清香”。通过不同感官交错的体验,就会把学生引入到孩子们怡然自得的那个世界里去,使学生同迅哥儿溶在同一个感情之中。再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描写鲁达打死郑屠的那三拳时,教师也应抓住通感的手法,点化出:第一拳,“咸的、酸的、辣的”,是从味觉上写的;第二拳,“红的、黑的、紫的”,是从视觉上写的;第三拳,“磬儿、拔儿、饶儿一齐响”,是从听觉上写的。正是这种从感官上绘“味”、绘“色”、绘“声”的描摹,才能使学生真正解除掉心头的愤恨之情,同作者一样感到周身的轻松。
二、投石探路,打通“两知”。
这里所谓的“两知”,就是指“已知”和“未知”。在教学中,教师应善投“已知”之石,探“未知”之路。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在已知和未知之间难于接通,当其经过一番努力,正处于要接通但还未接通的“愤悱”阶段时,如果我们的教师及时给予适当、正确的点化,就会使学生感觉茅塞顿开、情通意达,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如教学李煜《相见欢》一课,当教者引领学生集体诵读全文后,要求学生初步感悟这首诗,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但由于学生生活积累甚少,缺乏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只能眼巴巴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心中茫然,不知所云。如果教者能够引导学生回顾李煜的同类诗词,让他们温习已学过的《忆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然后再诵读其他诗人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巧妙点拨,让学生从阅读这些诗词中,初步感悟到李煜的一片愁心,从而进一步领悟、理解李煜的亡国哀思之愁。身陷囹圄中的李煜,有感于现实的捉弄,使他从一个君王沦为阶下囚,他的身世注定了他的悲剧。面对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