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南市武都区抗旱水源管理的对策
陇南市武都区抗旱水源管理的对策
摘要:通过对武都区现有水源的调查,准确掌握区内抗旱水源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时期干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抗旱应急水源的管理提供对策。
关键词:抗旱水源;管理;对策;武都区
1 基本概况
陇南市武都区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东靠康县,南接陕西宁强县,四川省青川县及本省文县,西邻舟曲、宕昌,北与西和、礼县接壤。幅员面积4683km2,辖12镇,24乡,689村,1185万户,54.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84万人,有耕地4.77万hm2,人均1020hm2,林地11.75万hm2,呈“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峰峦叠蟑,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600m,最低海拔667m,相对高差2930m,年平均气温14.50℃,年均无霜期150~270d,年降水量447~900mm。由于地处南北气候带和植物区系过渡区,所以形成了北亚热、暖温、温凉、温寒等5个气候带,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按气候和地形地貌,全区大体可分为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高寒阴湿区和林缘区四个类区,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地势较为平坦,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适宜于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等各类粮食作物及花椒、油橄榄、梨、苹果、桔子等其他经济林果生长。由于长期以来受干旱的影响制约,农业大部分以雨养为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困难。
2 抗旱水源调查
2.1 抗旱水源的分布、特征
调查表明,武都区的抗旱水源主要是机井和山泉水。山泉水分布在白龙江流域的半山区域。以及大团鱼河、小团鱼河和西汉水流域,水源主要由降水供给,水量受天然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一般秋季水量旺盛,春、夏、冬三季水量相对较小,而且比较稳定。机井分布在白龙江以及北峪河河谷区,水源主要由河谷潜水供给,水量四季变化不大,水量供给基本平稳。本次调查是以春季最小水量为依准进行的,通过调查,初步查明武都区有山泉水443处433眼,日供水能力49893m3,受益人口27.68万人,有机井66处66口,日供水能力66100m3,受益人口17.80万人。
2.2 干旱的特点及用水需求
武都区主要分布在中高山深切割地貌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在区内并存,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武都区的干旱具有分布广、范围大的特点,干旱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故有“十年九旱”之说。恶劣的气候环境及区域特征,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对1956-2003年近50年的降雨资料、年蒸发总量及干旱指数分析,武都区年降雨量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而相对蒸发量趋于增加,干旱指数不断增大,致使旱灾损失不断增加。对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武都区的干旱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季节性。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以春旱和伏旱危害最大,秋旱和初夏旱次之。二是区域性。海拔1800m以上的高寒阴湿山区及洛塘林缘区旱灾相对较少,海拔1500m以下及川坝河谷浅山区旱灾较重。三是频繁性。通过对近50年的降雨资料分析,干旱几率达到87%,其中春、伏连旱年几率达31%,伏、秋连旱几率达27%,春、伏、秋三连早年几率达13%,伏、秋、春连旱年几率达8%。四是严重性。发生的旱灾中3次必有1次大早,而连年大早的几率达20%。并伴随春旱接伏旱连秋旱,影响范围大、危害更严重。五是趋重性。据史料记载,武都区的旱情在明朝时19年1次,清朝时15年1次,民国时3.50年发生1次,而现在达到“十年九旱”,频率逐增,旱情逐年趋重。六是周期性,旱情从早期的2年一小旱,4年一大旱,发展到现在几乎年年有旱,干旱周期逐渐缩短。干旱已影响到武都区半山地区,使部分区域水资源变迁,水源干枯或减少,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水浇地的保灌程度进一步降低,城镇、工业、生态用水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根据近几十年干旱资料分析,武都区的干旱主要以冬、春干旱为主,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冬春连续无有效降水的日数150~210d,其次是夏秋干旱,平均1.50年发生1次,随着气候的变暖、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干旱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几乎年年受旱,从1949年至今的50多年中,重大干旱每5a发生1次;严重干旱每2年发生1次;一般干旱每年都在发生。
3 抗旱应急水源的建设及对策措施
3.1 抗旱水源建设情况
截至2008年,已累计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78万hm2;建引水渠及管引548项,电灌工程302项;建人畜饮水和病改工程592处,解决24.88万人,8.3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集雨节灌水窖3.62万眼,发展节灌面积1.12万hm2。上述工程的建成使全区的综合抗旱能力得以提高。进入1990年以来,武都区连年干旱,特别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