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部平话与《通监纲目》
45
兩部平話與《通鑑綱目》
氏 岡 真 士
關鍵詞 :《五代史平話》、《七國春秋後集平話》、《通鑑綱目》、《資治通鑑》、福建
如何分開歷史和小說是個棘手問題。比如說,現在日本人習慣把《三國演義》稱做“三國
志”,把兩部書混為一談。據說中國清代有一位官員向皇上進言時,隨便說到孔明不識馬謖事,
結果雍正帝“怒其不當以小說入奏,責四十,仍枷示焉”(蔣瑞藻《小說考證》所引《竹葉亭
雜記》)。可見歷史和小說容易混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兩者的關係很密切。
元代有兩部歷史小說,一是《五代史平話》,二是《七國春秋後集平話》,前者大部分抄襲
史書,而後者則充滿神怪成分,兩者雖風格截然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說這兩部平話都
是利用南宋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下文簡稱《通鑑綱目》)而成。就此,筆者曾在〈平話の
基づいた歷史書〉(《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9集,1997年。下文稱做〈平話所依據的史書〉)一
文中討論過。後有幾位專家談到拙文,下面我想針對有關問題與大家商榷。
1 《五代史平話》與《通鑑綱目》(其一)
已故的周強老師(筆名周兆新)在〈對《新編五代史平話》的幾點認識〉(《元代文化研
究》第1輯,2001年)中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平話所依據的史書〉對《五代史平話》(周文中
簡稱《新編》)題材來源的看法,并提出了一個問題。
原來《新編》並非直接取材於前面所說的三種史書,而是直接取材於《資治通鑑綱目》
(以下簡稱《綱目》)與《五代史詳節》(以下簡稱《詳節》)。但是,筆者經核對後發現,
《新編》直接取材於史書的部分,也有極少數句子,不大可能來自《綱目》與《詳節》。例
如《唐史平話》卷下云:“長興三年二月,初令國子監刻九經板印賣。”《詳節》中沒有這
句話,《綱目》中有“唐初刻九經版,印賣之”這句話,但缺少“國子監”字樣。《資治通
鑑‧後唐紀‧明宗長興三年》云:“二月……辛未,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顯
然,前面所引《唐史平話》中的句子,與《資治通鑑》最為接近。究竟《唐史平話》中的
這句話是直接抄自《資治通鑑》,還是另有所本,筆者尚且難以作出明確的判斷。
周老師說《通鑑綱目》缺少“國子監”字樣,然而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卻有這3個字,
因此《五代史平話》的“初令國子監刻九經板印賣”這句話與《資治通鑑》最為接近(《唐史
平話》卷下9a,《景宋殘本五代平話》毘陵董氏誦芬室刊本,參看《宋元平話集》上冊,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誦芬室刊本是覆刻本,並非景印本,參看馬幼垣〈董康景印《新編
五代史平話》的真相〉,《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聯經出版2007年版)。
我們不妨重新援引《通鑑綱目》(《資治通鑑綱目》正統三年(1438)朝鮮刊本影印本,首
爾保景文化社,1987年。〈平話所依據的史書〉也是根據這部影印本進行討論的。現在還參看
46
了《朱子全書》第1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長興三年(932)的有
關地方。為了慎重起見,特把“綱”(大書)與“目”(小注)分開寫下。
〈綱〉二月,唐初刻九經版,印賣之。
〈目〉胡氏曰……命國子監以大本行……。
竊謂《通鑑綱目》的“目”(小注)有“命國子監”4字,與“綱”(大書)的“初刻九經版,
印賣”這句話編在一起,就會寫成“初令國子監刻九經板,印賣”。費這點點小工夫,恐怕與
從《資治通鑑》所寫的“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刪去“校定”2字,加“刻”字,
再把“雕”改為“版”的勞力差不多。
如果僅就這個地方來看,讀者還會懷疑《五代史平話》到底是“直接抄自《資治通鑑》,
還是另有所本”(它靠《五代史詳節》寫的地方很少,眼下不用討論)。《通鑑綱目》本來是根
據《資治通鑑》編纂的,因此《五代史平話》的主要材料究竟是哪一部書這個問題令人“難以
作出明確的判斷”也並不奇怪。正因如此,筆者曾在〈平話所依據的史書〉中抓住了3個特徵,
一是“措辭”,二是“省略”,三是“構成”,這些特徵反映了兩部史書記載的差別以及其與
《五代史平話》之間的關係。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
(1)“措辭”
指的是年月日的寫法、對帝王的稱呼和地名。
首先說紀年。《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56年版)和《通鑑綱目》所寫的年號,由於反映
歷史觀的差別而有所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