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陈情表》地写作意图、身份意识和读者意识
论《陈情表》的写作意图、身份意识和读者意识-中学语文论文
论《陈情表》的写作意图、身份意识和读者意识
陈寿江
一
李密的《陈情表》自《华阳国志》和《晋书》收录,尤其是南朝梁萧统选入《昭明文选》以来,历代文章评点家均赞不绝口。
北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①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②
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琢,惟见天真烂漫。”③
清人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④
清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⑤
类似褒誉不胜枚举,尽管评点家们赏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一致,但我们通过梳理归纳可以发现他们所揭示的《陈情表》传诵千古的奥秘: 一是至真至纯至诚之情的表达;二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结构;三是感人的力量,流传至今的民间对联“伤心怕读《陈情表》,泪眼难观《蓼莪》诗”可以进一步佐证;四是立竿见影的写作效果,即晋武帝不仅停诏,还“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陈情表》选入大学和中学语文教材后,无论是教材关于课文教学重点的提示,语文教学参考书籍对课文的解读以及提供的参考答案,还是一线教师实际呈现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因袭前人之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道题是“《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说说你的阅读体会。”其设题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其《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课文“是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将课文置于《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其《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⑦《语文学习》2014年第5期《〈陈情表〉教学艺术镜头》展示了五位一线教师呈现的课堂教学内容,除刘超衡老师质疑《陈情表》“不事雕琢,惟见天真烂漫”外,其余老师尽管教学的切入点不同,但都侧重于对“情”的感受和理解。
语文教学无论止于感受理解欣赏,还是侧重读写转化,都必须去蔽解惑。如果被前人之说尤其是积非成是的通说所遮蔽,那么,理解欣赏终将陷入误区,读写转化绝对是空话。我们认为:《陈情表》确实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但其写作意图是“辞不就职”“愿乞终养”,并不以表现真情实感为旨归,且作者的真情实感受制于“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书写身份、“切峻”诏书“责其逋慢”的现实语境和疑其“有所希冀”的晋武帝威压,不可能听任“至性至情”“沛然从肺腑中流出”。因此,后《陈情表》是作者煞费苦心构筑的修辞文本。
二
写作意图就是写作的动机和目的。“话语交流其实是意图与意图的交流,语言只是个手段。我们传达给别人的不是语句本身,而是我们的意图,我们在意的也不是语句本身,而是意图。”⑧由于作者身份、文本体式、读者对象以及写作的时机场合等因素,写作意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意在言内,或意在言外;或直接鲜明,或委婉含蓄;或言在此而意在彼。《陈情表》的写作意图就在文本内,是通过有意识地精选情事巧妙布局而自然显露并卒章显志的,即“辞不就职”“愿乞终养”。惟有准确理解和把握《陈情表》的写作意图,才能不为“语句本身”所显现情、事、理所惑,才能明白作者选择言说内容的用心和深藏的苦心。《陈情表》开篇虽未直接挑明意图,叙写的是作者孤苦的身世和祖孙相依为命之情,但无一字不紧扣其写作意图。痛陈幼年失去恃怙,幸得祖母躬亲抚养至于成立,已隐含愿乞终养祖母之意;明言“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实则指父辈和己辈,只剩自己一人终养祖母;叙“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让人既深切感受祖母抚养之难,也交代了“晚有儿息”的原因。若无疾病,成立之年当婚,儿子早已成人,为自己分担终养之责,也是天经地义,然儿子年幼,尚待抚养,又如何侍奉祖母?退一步说,如果祖母有关系较近的亲属可以托付,或经济宽裕可雇人照看,“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作者也可“奉诏奔驰”,然现实境况竟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门衰祚薄”,且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作者怎可脱身?由此可见,不论作者陈述“夙遭闵凶”“至于成立”之事,还是倾诉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之情,都是为了实现其写作意图。下文讴歌屡次征召、过蒙拔擢的圣朝皇恩,描述进退狼狈的困境,引用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袒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心迹,强调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明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直至面对天地发誓等,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