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都市农业理论的研究进展
都市农业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要:研究都市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其与整个都市经济系统如何协调的问题成为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一新领域可以称之为都市农业经济学。在这一新领域,宏观农业经济学与微观农业经济学得以整合,可以说都市农业是区域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共有的一个新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交叉领域。本文通过对都市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微观、宏观层面的理论综述,试图了解都市农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都市农业;区域经济;都市农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6-0069-03
一、都市农业的发展背景与基本理论
1. 都市农业溯源
对于都市农业的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俞菊生(2002)①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当时大阪府的技师宫前仪嗣是这样描述都市农业的:“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即称之为都市农业。认为都市农业理论源于日本及欧美等一些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杜能提出的“农业圈”理论;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的术语;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一文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此后,都市农业正式成为一个经济学理论而流行于国际经济学(丁圣彦、尚富德;2003)。以党国印(1998)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率先在60年代出现于美国,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传播、普及。“都市农业”的概念,是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最初的表述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等,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才明确提出了“都市型农业”一词(周德翼、杨海娟;1997)。进入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城市的崛起,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相继开展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并不断完善了“都市农业”概念的内涵(陈国权;1996)。
2. 都市农业产生的原因
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数缺乏经济学理论支撑。闫正平②等(2006)通过新古典综合派的农业区位理论,对国内外都市农业产生的原因给出了解释。他们认为区位地租理论和屠能圈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国外都市农业产生的原因。都市农业农地具有较高的区位地租,它要求农民种植的作物能为经营者提供超额利润(区位地租和社会平均利润之和)。普通农作物比较效益低,在单位面积上无法提供如此高的利润,而一些鲜活产品、乳制品比较效益高, 单位土地上提供的单位产品利润高,使经营者可以承受较高的地租。而上述理论并不能说明中国都市农业产生的内在原因。中国农民无法转让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获得较高的区位地租,只能采取自营方式,同时,在都市边缘带,土地有多重选择,易工易农,因此,机会成本较大是中国都市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3. 都市农业主要理论
都市农业思想从萌芽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其基本思想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这是最早的都市农业思想的萌芽。1969年东洋大学教授矾村英一提出了“都市第三空间理论”, 认为现代都市除了提供居住(第一空间)以及各项产业活动(第二空间)的土地外,还必须提供户外休闲场所,即第三空间,供市民白由使用。空地大量开发成为居住与产业活动用地的结果,将使个人的生活空间局限于“住宅―汽车―办公楼”内,而与人自然隔绝开来。因此,都市必须规划第三空间,让市民自由使用,享受阳光与绿地。这一理论强调了市民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说明了都市农业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1974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尾孝岭提出了“环境农业理论”,认为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农业应该由传统上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向以生态环境和休闲用地为目的,即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城郊农业转向以生态和休闲为主的都市农业,农业的功能要相应发生变化。1984年,Joseph J.Seneca与Michael K.Tavssing提出了稀有性经济财货理论,认为在都市化地区,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具有稀少性的经济财货(economic Goods),要得到必须付出代价。同时,因为这种稀少性的经济财货具有外部性经济利益,所以也成为具有正面效果的公共财货(public goods)。市政当局应当奖励民间参与,并给予适当的津贴及补助。这一理论说明政府要给都市农业以支持。
在日本城市规划研究上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混合学说与都市农业发展有关,这一学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