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霍去病墓石雕风格成因研究综述
摘 要:学界对霍去病墓研究已经持续一个多世纪,对其石雕风格成因众说纷纭。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从风格外来、客观原因制约、仙境主题营造需要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评述,认为石雕风格归因于仙境主题营造需要更有说服力。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风格成因;综述
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的茂陵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墓,其封土上散置着些巨石,在这些巨石中,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先后发现以及在周边居民家中找回,共17件石雕:动物石雕共14件。其中3件组合形石雕:马踏匈奴、野人抱熊、野兽食羊;11件单体石雕:卧马、跃马、卧牛、卧虎、卧象、卧蟾、龟、石人、1号鱼、2号鱼、野猪。另有3件刻字石刻。据墓前清代毕沅题字的墓碑所示,其为汉代大将军霍去病之墓。
这座墓在20世纪初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根据清代立的碑以及《史记》对霍去病墓记载“为冢象祁连山”,再结合封土上散置的石头和石雕。学者们认为这里的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霍去病纪功所建,借石头和石雕以“象”祁连山。对墓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主要研究方面有:主题思想及题材内容、石雕定名、石雕风格成因及雕刻语言研究、石雕布局方位、刻字石刻的文字研究等。
霍去病墓的研究中,石雕的研究是重要部分。因这批石雕给人粗粝、概括的感觉,看起来像是未完成,或者说相对于写实风格的石雕,我们的观看期待落空。于是学者们开始了对于这种“落空”原因的探寻,即对于这批石雕的风格成因进行追寻:研究初期,1914年谢阁兰(Victor Segalen)与拉狄格考察霍去病墓认为石雕风格与外来文化有关 。1924年皮孝伯(Ceal W. Bishop) 考察也坚持这一看法。国内学者滕固、林梅村、林通雁的文中也赞同此观点。王子云与顾铁符在1955年分别发文驳斥了外国学者的外来说认为石雕风格是本民族自有的。1964年傅天仇以作者(工匠)的角度从造型方面分析了石雕风格成因。程征从封土与石雕的整体布局设计联系昆明池的设计,认为霍墓与昆明池同属一类建筑,石雕的作用都是为建筑“点睛”。20世纪末,陈诗红认为石雕是汉代的时代产物,但不排除外来文化影响,还提出石雕风格可能受工具和材料的制约。在本世纪初2009年3月林通雁对霍去病墓主题进行探讨,认为霍墓是一个多重属性主题的建筑,其石雕风格或许借鉴北方草原动物样式。同年,贺西林发文对霍去病墓的概念生成提出质疑,认为霍去病墓有可能是座神仙建筑。郑岩将霍去病墓石雕研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解释,联系与霍去病墓及石雕组合方式相似的平行材料,?J为石雕风格不仅是匠人的创造,其背后还有统治阶级的意图,所以石雕风格是汉代宗教景观设计的手法的主动选择。2014年宋伟光根据石雕上遗留的扦痕认为石雕风格与客观原因工期和工具有很大关系。孙琳也支持这一点,在进一步考察了西汉的丧葬制度和秦汉石雕风格脉络认为石雕风格原本为写实,因工期紧而不得已造成。
纵观学术界对霍去病墓石雕风格成因的研究,笔者从三个方面梳理:一、风格外来说。二、工期、工具、大型石雕经验等客观方面因素。三、仙境主题营造需要。
一、风格外来
这一说法首先由外国学者提出,通过对石雕的整体或局部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石雕与其他民族文化有关。外来风格主要是:巴比伦、斯基泰、北方草原、匈奴人。谢阁兰(Victor Segalen)通过对马踏匈奴的马下之人进行分析,认为此人应为夷狄,所以石雕风格可能受匈奴人文化影响[1]。皮孝伯(Ceal W. Bishop) 则认为石刻的脸和蒙古型人种没有关系,除了他的颧骨有点高。相反,它更像Chertomlyk 人银花瓶上的斯基泰人类型。[2]格留克从石雕中马的形象联想到巴比伦的狮子,认为受巴比伦文化的影响[3]。
持风格外来影响的还有国内学者滕固、林梅村、林通雁。滕固在文中提到,石雕“已分明地显示出外来的影响”。认为与斯基泰西伯利亚区域的石雕有相似性[4]。林梅村根据新疆克尔木齐草原石人的调查、推测,霍去病墓前立石与匈奴的“尝杀一人,则立一石”的习俗有关系[5]。而林通雁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态度,通过分析推断否定了匈奴人墓前立石的习俗,分析了阎文儒对石雕受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的观点,将霍去病墓石雕与鄂尔多斯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艺术风格作了分析,认为这种影响只体现在艺术形式的某些方面,在表达思想含义、主要内容和蹲距姿势方面均不同。并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在武帝时期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进入频繁时期,所以石匠在雕刻时吸收或借鉴北方草原艺术风格是合乎情理的[6]。
研究初期以考察为主,学者们单从石雕出发,以图像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比较两种文化的关系。对于这批石雕的风格究竟是外来还是本民族的,我们都不能一概而论。人类文化的创造,不能排除共同心理基础。比如,同个时期不同空间或者不同时期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