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docVIP

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摘 要:阐述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分析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特点及职业倦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科学预防职业倦怠,促进高校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非事业编制人员;职业倦怠;旅游教师   高校教职工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国家财政拔款支付工资的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二是由高校组织采用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聘用的工作人员,即非事业编制人员,他们不属于国家干部,没有财政拔款。高校直接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与此类人员形成雇佣关系,自筹资金支付工资,不占用学校事业编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人员的组成结构也日益多元化。为了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转,现在高校开始使用相当数量的非事业编制人员。到如今,非事业编制人员已经融入了我国高校的各个部门,他们对高校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高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校的非事业编制人员的职业倦怠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领域。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成为就业的热门单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进入了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的行列,在高校的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还未将非事业编制老师的职业倦怠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因此,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旅游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一) 职业倦怠的界定   追溯职业倦怠的源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格林尼。他在《一个枯竭的案例》一书中,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是用以描述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歪曲的关系。直到美国临床精神分析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5)和社会心理学家马诗勒(Maslach,1976)正式使用了倦怠这一术语后,这一现象才逐渐被学术界关注。   1975年,弗鲁登伯格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应用于教师等助人行业,该行业工作者因长期面对个人能量和资源的严重稀缺,导致其心智、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极易产生身心枯竭的状态。这标志着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第一次被运用至心理健康这一专业领域。巴利A.法伯(Farber,1991) 则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综合症,症结在于从业者所感受到的自身工作付出与收益的严重失衡。随着该概念在相关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尽管各领域学者对职业倦怠的各不相同,但可以归纳出共同之处:职业倦怠乃是个体在不能缓解工作压力下所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   综合目前的有关研究文献,国内有学者将职业倦怠下了一个定义,在以助人为目的的行业中,由于个体不能够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者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产生的身心疲惫的情况。(沈翰,2005)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这次研讨会使得职业倦怠逐渐作为一个专业名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受日益残酷的社会竞争所影响,“教师不能通过个体积极的行动来减少痛苦导致自身在工作中身心疲惫、情感枯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教师作为特殊助人行业的一种,其所长期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为其创造了一个压力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性格截然不同的学生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教学任务。从中不难发现:教师职业倦怠源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有效面对和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而生成的偏激心理反应,是教师长时间承受巨大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枯竭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工作动力,对工作中的种种产生疏离感和冷漠感。因此,教师若不能有效舒缓,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Maslach和Jackson于1981年成功编制了专业的量表用以测量职业倦怠状况,通过分析量表中的探索性因素,二人发现,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定义职业倦怠,分别为情绪衰竭、人情味缺乏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伴随研究的逐步深入,Maslach等人多次对这个理论模型做了更进一步的修正,使其不仅可以应用在特殊的助人专业,在其他行业中也同样可以应用。 例如,Maslach和Schaufeli等人研发的MBI-GS这个量表,使其能够广泛应用在其它的行业中。同时,基础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分别演变为衰竭、玩世不恭和无效能感。Densten则研究出了一种新的职业倦怠模型,包括心理紧张、躯体紧张、自我评价的无效能感、他人评价的无效能感和疏离感这五种因素。   到现在为止,国内的专家及学者仍不能给职业怠倦这个专有名词下一个准确无误的定义,所以Maslach及其同事的操作性三维度定义被众多学者广泛引用和接受,职业倦怠是指个人不能顺利解决工作时出现的问题进而表现出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人长时间承受巨大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