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新闻实践和新闻理念.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戈公振新闻实践和新闻理念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1、初入《时报》,首创了《图画时报》 1912年,进入《东台日报》担任图画编辑 也为东台绅士夏寅官做家庭教师,夏把他推荐给上海《时报》馆馆长狄平子 1913年冬天进入有正书局,第二年就被狄平子重用,调到《时报》编辑部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1920年,他大胆地创办了《时报图画周刊》,内容以中外大事为主,图文并茂,开我国画报之先河。 第二年,狄平子因资金周转困难,将报馆卖给了上海的富商黄伯惠。 《时报图画周刊》每星期附赠两次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2、致力于新闻学理论和新闻史学的研究 编译整理《新闻学撮要》 编译了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开乐凯的《新闻学手册》,整理成《新闻学撮要》,1925年2月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 这本书出版后, 立即受到新闻界人士的欢迎, 很快就要再版出书, 但因他出国, 暂时就被搁置起来了。这本书虽称为“ 撮要” , 但其中谈到一些重要的问题, 即如新闻记者要有新闻嗅觉的“新闻鼻”的问题, 就是在这本书里提出的。 编写完成《中国报学史》 花费了近三年心血,1926年底完成《中国报学史》 ,全书28.5万字,192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中国报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其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代表了旧中国报刊史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3、重视新闻教育 重视新闻教育, 两次出国考察国外新闻学教育状况。他提出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重视新闻专业教育,不提倡简单的职业教育,还提出了新闻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新闻专业的学生,已经经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但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锤炼,才能最终成为可用的新闻人才。这种希望中国新闻学要将新闻职业教育和新闻职业训练都涵盖在内的设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从1925年起,先后被国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大夏大学等校争相聘为教授,当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也亲自来函,意欲邀请他前往北京大学讲学。 亲自发起成立上海报学社。上海报学社是解放前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主要从事新闻学术探讨,组织短期新闻培训班等活动。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参观访问了《泰晤士报》和路透社,并到大英博物馆的东方图书馆查阅资料 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听课 参观科隆市举办的“世界报纸博展会” 1928年3月,国际作家组织“国际笔会”吸收戈公振为会员。是最早加入国际作家组织的我国作家。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1928年6月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访问了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参观了《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联合通讯社。 7月下旬,他到加拿大,访问了温哥华等城市。 8月初,戈公振前往日本,参观了大阪的《每日新闻》和福冈的《日日新闻》。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1932年,国际联盟来我国调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战争的真相,戈公振以记者身份,随中国代表团去东北。 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发表了题为《到东北调查后》的通讯。 1932年9月,到日内瓦参加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大会。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5、加入《申报》,宣传抗日救国 1930年,开始了在《申报》的三年办报生涯,担任报馆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 创办了《申报星期画刊》,随《申报》赠送 邹韬奋等知名人士赞誉道:“群众认为《申报·星期画刊》可与《纽约时报》的星期画刊比美。”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1935年夏,邹韬奋电邀戈公振回国创办《生活日报》以宣传抗日救国。 10月,他毅然回国,不幸的是刚回国就染病不起,于10月22日病逝,年仅45岁。 “在俄国许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 戈公振的新闻理念 1、对新闻舆论的认识 何谓报纸? “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 报纸本身是为公众而刊行的,因而报纸应该承担陈述、评议公众事务的义务。 报界多关心社会问题,把目光转移到普通民众身上,给予平民抒发意见的机会,避免固执己见,寻求真理。 戈公振的新闻理念 认为“言论自由,为报界切肤之问题,此问题不解决,则报纸绝无发展机会。” 本着报纸以“新闻”为本位的思想,提出报人应以经济自立达到政治上的独立,使报业成为其理想中服务于整个社会 的“公共机关”。 戈公振的新闻理念 舆论是根据全民的公共意志而产生的,而报纸又是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 记者的“天职”是要代表舆论,客观公正地传达民众心声,表达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