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木村病.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木村病

木村病 Kimura 病(Kimura’s Disease, KD)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增生、浸润为主要病理特点,以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好发于 20-50 岁中青年人,男性居多,呈慢性病程,病因不明,一般无恶性倾向,预后良好。 主要见于亚洲. 起初,KD是由我国肿瘤外科医生金显宅于 1937 年报道,随后 1948 年日本学者Kimura(木村)对该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流行病学 KD 发病率较低,并显示有明显区域特点,以中国、日本等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为主,欧美国家罕见。 年龄分布以中、青年多见,20-50岁占 70%以上,男女比例约 4-7:1。 症状: KD 病程一般比较长,有的可长达数十年 1、单发或多发的皮下肿物:以软组织单发或多发的头颈部无痛性肿块为主,部分患者伴发瘙痒感(约 40%)。常位于腮腺区及颌下腺区,口腔黏膜、四肢端肿物也有少见病例报道。肿物一般边界不清,多为皮下肿物,活动度差。起病初表面皮肤质软似橡皮,随着病程推移可逐渐变硬。 2、局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可表现为独立的、肿大的、无痛性淋巴结或无明显特点的淋巴结病,可无皮下软组织改变。多数患者除皮下肿物外,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还同时侵犯其他部位淋巴结,如口腔、腋窝、躯干、腹股沟等。虽然 Kimura 病好发于头颈部,但肢端和腹股沟淋巴结受累亦有报道。 3、腮腺及颌下腺受累:腮腺及颌下腺受累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为单侧或双侧先后发病 4、肾脏受累:随着病情发展,部分患者在数年或数月后可并发肾损害,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具有广泛组织学病变的肾病如: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病、IgM 肾病、IgA 肾病等。其中最常见为膜性病变,12%-16%的患者可伴蛋白尿。Kimura 病通常是先于肾脏疾病的发展。偶尔,在出现皮下病变之前会先表现出肾脏疾病,有可能影响 imura 病的诊断及治疗。Kimura 病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尚未明确,有待研究。 体征 本病主要体征为单发或多发的无痛性软组织肿块或淋巴结肿大,皮肤表面可有色素沉着,常见于头颈部。早起可为橡皮样,日久后皮肤变厚、干燥,呈橘皮样改变。余心肺、脊柱、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清 IgE 升高. 原因接触病毒或寄生虫可改变 T 细胞免疫或由 IgE 介导的 I 型过敏反应,继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释放. 处于活动期的时亦可查出高浓度的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主要碱性蛋白及 IgE. 影像学表现 CT/MRI 上可表现为腮腺浅叶、耳周及颊面部软组织肿块或多发结节影,边界清或不清,密度/信号可为均匀或不均匀,常压迫局部皮下脂肪,使脂肪层密度浑浊或变薄。有研究发现病程较长的患者增强时强化程度下降,考虑其肿物逐渐以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变少有关。 MRI表现 1、发生部位: 单侧多见,主要位于颈部皮下、腮腺、颌下腺、耳廓周围; 其中腮腺区病灶主要累及腮腺周围,部分病灶侵犯腮腺内; 发生于腮腺区病灶中,大多数病例为单侧腮腺区稍肿大,信号稍增高; 发生于耳廓肿大病例中,腮腺仅轻度增大; 可出现双侧腮腺内病灶。 2、淋巴结情况: 同侧腮腺周围、颌下腺区和单侧或双侧上颈部淋巴结受累,淋巴结信号均匀,强化均匀,边缘光整,一般未见融合。 3、受累组织、淋巴结信号特征: T2WI常表现为稍高信号,T1为等或 稍低信号,强化后大多均匀强化。 个别病例强化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这主要与组织内纤维成份与血管增生程度不相同有关。 CT表现 根据病变形态特征分为两型; 病变的共同点有: ①病灶内中或重度强化的结节内部或周边,均可见迂曲走行的小血管; ② 病变同侧或双侧颌下区、刻下区及颈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各淋巴结强化程度类似于主病灶,未见明确坏死、融合征象。 I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或肿块,平扫呈高于腮腺的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内未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明强化,相邻皮下脂肪间隙清晰,未见受累。 II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斑片状软组织肿块,病灶内密度不均匀,但未见液化、坏死;其内常伴/不伴等、稍高密度结节影,病灶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这主要取决于病灶内血管及纤维成分所占比例,但其内结节状等或稍高密度影始终呈均匀中~重度强化;邻近皮下组织受累,皮下脂肪间隙模糊,皮肤增厚,临床上以此型较为多见。 无明显诱因于左侧面部出现一粒黄豆小皮下结节,表面红色,伴轻度瘙痒,不痛,患者自行外用活络油生姜外搽后,无好转,渐扩大,且双侧颈部出现数个黄豆大小肿大淋巴结,无压痛 木村病 II 型,男,16岁,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可见边界不清的斑片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