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记文学虚构度剖析
传记文学虚构度剖析
摘要:传记属于文学,文学的任务是塑造形象,形象塑造需要虚构。美国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传》作为传记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适当采用了虚构的手法。但传记作品的虚构不是任意的,要讲究“度”。对度的把握要做到三点:一是人物必须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曾经有的人物;二是事件的细节应当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三是语言风格可以风趣幽默,但不能过于戏谑、戏说、演义,传记写作无法避免“戴着镣铐跳舞”。
关键词:传记;《里根传》;虚构;度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0)03―0156―03
美国作家埃德蒙?莫里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里根任总统期间便已获得写作里根传记的委托权,从那时起,他着手采访、搜集大量资料。《里根传》历时14年,于1999年10月终于付梓。发行当月,《里根传》攀上全美最畅销书的排行榜。2001年,笔者翻译了美国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传》。时至今日,该书仍然深受中美读者的青睐。究其原因,戏谑手法写伟人,是该书的最大看点。用国人熟悉的话说,该书有浓重的戏说成分。其一是虚构,在笔者目力所及的人物传记中,这么大胆的虚构、想象,还真独此一家。其二戏谑笔调,书中一反伟人传记类常见的歌功颂德之词,倒是出现了很多对领袖的不恭之词,打趣之话,令人耳目一新。
因之,莫里斯的《里根传》自面世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虚构。在堂堂美国总统的传记里,竟然会出现虚拟的人物、虚拟的视角,但我们不得不首肯:在书中,里根总统活了。活得生龙活虎,活得个性十足。莫里斯的《里根传》再次挑战了传记文学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命题――真实与虚构的问题。因为书中的里根,活了,但现实中的里根却消亡在《里根传》中。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对于传记作品,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是像读历史一样读传记,还是像读小说一样读传记?故此,对于传记文学能不能虚构,虚构的度如何把握,过度的虚构会有什么效果,确有必要深入探讨。
一、传记作品不可能杜绝虚构
人们普遍要求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历史性、科学性,因而认为传记文学不应有想象、夸张与虚构的成分。笔者认为,传记作品不可能完全杜绝想象、夸张与虚构成分。真实性有史学的真实性,有文学的真实性。即使是从史学方面讲,真实性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实的历史。从绝对义讲,真正的历史真实,应该是历史的本体存在,但是历史的本体怎么可能在历史著作中再现呢?现代传播学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严格意义上讲。传记应该是人物的言语、行动和外貌心理的重复与重演,但这也是完全不可能,而且也没必要的。所以,一切历史著作和人物传记的真实性,都只能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本体,接近人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传记作品要写出特定的、确实存在或存在过的人物的生平。传记文学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答案是肯定的。如此一来,“传记文学”就去掉了“记”和“文学”,成了“传”,“里根传”就变成了:1911年2月6日,里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坦皮科城,父亲约翰?里根,母亲内丽?威尔逊。1932年,从伊利诺伊州尤雷卡学院毕业,获经济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198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3月30日,在华盛顿发表讲话后,遭枪击受伤。1984年11月6日,成功连任总统。……2004-06-06,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如果这样写,只能称为“里根生平”,不是“里根传”了。其实这种写作方法,属于我国古代记体文章。所谓记,就是静态动态的状物。文章中,只有有记叙手法,其他手法一概不能用。这就把描写、抒情、议论、夸张、想象、虚构等手法排斥在外了。
这种思路,与中外传记理论完全相背。传记中要有文学色彩,西方比中国要早得多。在中国“纪传体”和“编年体”还归属于历史学的时候,西方学者就已经明确地把传记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把它归人文学。比如1886年美国学者菲力普斯?布鲁克斯(Phillips Brooks,1835---1893)提出:“传记,就其真正含义来说,是生平的作品,特别是个人生平的作品。”…《牛津字典》初版于1928年问世,这是有大批专家参加、经过长达70年的编撰才完成的英语世界权威的工具书,其中“传记”被界定为“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中国学术界关于传记属性的看法的变化始于20世纪初期。梁启超是这个变化的过渡人物。1902年,他在《新史学》中把传统史学分为10种,第6种为“传记”,而晚年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926年)中,虽然仍把传记列入历史学,但对传记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记个人之言论行事及性格。”其中“最要紧的是写出这个人与别人不同之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