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企业员工隐性合同管理剖析
企业员工隐性合同管理剖析
摘要: 长期以来,企业及员工之间的行为、关系、责任都是以显性合同加以规范,但是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及成本导致显性合同在执行过程中的局限性。带来的的结果是:企业失信、员工失信,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缺失。隐性合同是基于合同双方的心理的非限定契约,这种非限定性可以根据契约双方需要增加信息。隐性合同的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地弥补和解决显性合同的缺陷,使隐形合同更具强制力。文章主要研究企业、员工之间的隐性合同模型构建条件、模型构建以及研究在隐性合同条件下的企业、员工间的责任。
Abstract: The behavior, rel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enterprise and employees have been regulated by explicit contracts for a long time, but due to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and cost result in the limit in the implement process with an effect of incredibility on enterprises, employees and their lack of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mplicit contracts are non-finite contract based on bilateral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 non-finite character could add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both needs, and make it more enforceable, which can compensate and solve the deficiency of explicit contract.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mainly on structure condition of implicit contract model,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licit contract.
关键词: 隐形合同;企业——员工;责任;契约
Key words: implicit contract;enterprise-employee;responsibility;contrac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175-02
0 引言
隐性合同是相对于显性合同而言,由于显性合同在签订过程中文化、环境、信息的限制,造成文字合约所需要的信息不能完全约定,这就带来合同双方在执行中的失信,隐性合同可以作为显性合同的有效补充。毫无疑问,隐性合同是一种理论上的构型,是基于合同双方的心照不宣的期望,是基于合同双方利益关系与履行效应的心理契约。
关心未来,合约的双方潜在的获利交换为合约的履行提供了保障。1956年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心理契约”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强调合约双方利益获得及合约的履行建立在信息对称基础上的心理期望。由于信息要求是有限的,所以,信息成为隐性合同研究的焦点。Luce,Raiffa(1957)的隐性合同博弈分析,Telser(1980)的信息的随机结果分析,Kreps,Wilson(1982)的行为预期的不确定的解决方法。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信息有限性进行的隐性合同的模型研究;Nerlove and Arrow(1962)开始了基于合同履行的信誉效应的研究,Schmalensee(1978)以及Kotowitz and Mathewson(1979)将信誉是一种契约的观念模型化。之后,Baker, Gibbons Murphy(1994)强调隐性合同劳动力的委托代理及绩效评估中的补充作用。Moriguchi(2003)隐性合同履行的干扰因素研究、Murkherijee(2004)企业声誉资本研究。
文章研究隐性合同建立条件及管理实践,构建企业、员工间的有效的管理机制,稳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责任关系,将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随着环境、信息的变化调整至最优,减少各方失信的可能性及频率。
1 隐性合同建立条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