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民间文的基本特征.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 民间文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集体性 (一)集体性的含义: 也叫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区别的重要特征:作家文学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劳动成果,在这里,作家个人的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中国的某些作家的作品。而民间文学它是集体创作和传播的。 (二)集体性的表现形式: 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体现在它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在流传过程中再由其他人加工创作,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总,经过千百人之口,代表了集体的意愿,融汇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带有大众化的特点。很多作品有着不同于与官方或者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朴素可贵的观点。如河北耿村”状元杀和尚的故事”。 3、民间文学在形式上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由于是群体的创作并在群体中口头流传,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必然是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传统的,同时它也很讲究艺术形式的精辟,以便于广泛流传。 (三)、集体性特征的成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为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求决定了当时的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创作的形式。“个人”的创作无条件手集体意识支配,完全融化在集体意识之中,人们从产生创作欲望到完成创作及当众演唱发表,都受集体制约并在集体场合进行。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一)、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也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如流传于河北景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傻小子的故事》。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再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 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人不干的他都干过,世人不吃的他都吃过。说起他住的那个房子,是三十六个大天井,七十二个小天井,屋里是风扫地,月点灯,干净得连颗老鼠屎都没有。四十岁上还没有讨个媳妇。这日子摊到谁的头上,那哭都来不及。可偏偏杜老幺一生专爱说个笑话,拆个白,道个字,对个四言八句,那张口就来,无遮无拦,嘴巴从不打封条…… 这是一段没有作任何加工的口头讲述实录。这段开场白,朴素简约,却又活脱如画。甜中带苦,笑里含泪。杜老幺的形貌、家境、简历、性格,他的辛苦、他的穷困,他的达观,他的诙谐……似乎历历在目,如此亲切,如此自然。说的是杜老幺,亦可能有讲述者自己的经历,甚至有旁边听众的影子。 口头语言的这种表现力,使民间作品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工成为可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