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历史地位演变轨迹剖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儒学历史地位演变轨迹剖析

先秦儒学历史地位演变轨迹剖析   【摘要】儒家学说从初创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不断吐故纳新,始终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指导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学并称“显学”的儒学,并非名副相实。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先秦儒学倡导的德治、仁政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霸政要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纷争局面使儒学无法独尊。   【关键词】春秋战国 先秦儒学 霸政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生活规范,从其初创至西汉武帝大一统集权政治“独尊儒术”后,不断吐故纳新,历经两千余年,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核心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先秦儒学的初创   儒学的创立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齐人可以去魏,魏人可以入秦,燕人可以南下,楚人可以北上”。①各种学术思想竞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文化交流的载体―“士”阶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孔丘是儒学的奠基者。孔子思想与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礼”。孔子主张,统治者只要修身养性,实行仁政,就可“使民富之”、“使民归之”,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这种追求人格自我完善的理想政治诉求导致先秦儒学成为形而上学的说教,不能被各诸侯国君所接纳,在动荡的乱世无法实施。“礼”在古代社会和国家结构的关系中主要表现为下对上的服从,通过宣讲“秩序”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他认为这是“天下无道”,要使天下太平就要“为国以礼”,试图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被尊为“亚圣”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宣扬仁政和民本思想。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要把这种人性固有的善性发扬光大并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且仁政要建立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基础上。孟子大力倡导制民恒产、以德服人的王道思想,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思想,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③孟子的政治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效法先王;二是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君王是否具有仁德。这种纯粹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说教,在当时无法起到安邦治国的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春秋战国时中国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大动荡时代,“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整个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随着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瓦解和礼乐制度的崩溃,西周王室日趋衰微,新兴地主阶级自身经济实力的膨胀导致其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以期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而不被消灭。   孔子及其信徒追求的是一种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的理想社会形态,这种理想社会形态的实现要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圣人的品质和优点,其本质是要挽救西周宗法等级制度,恢复西周的礼乐社会秩序。因此,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差距太大,更不符合各国国君的政治利益,结果只能是受到冷遇。   孔孟极力倡扬“士人”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即“从道不从君”,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品格,主张以道德对抗君主的权势,这种不畏权势,以道德自重,以人格自尊的精神,在统治者看来就是桀骜不驯,它显然不符合强调九五之尊的君主的意愿。至于君臣关系,孟子则将孔子所主张的相互尊重推向极致,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④。孔孟的政治观一方面因其大肆宣扬圣王之道,倾向复古而使人有不合时宜之感,同时其主张完全建立在理想化的基础之上,也使人觉得难以变成现实,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宣扬的君臣关系与君主专制的理论精神相冲突,是对君主权力的“僭越”,这让各国统治者无法忍受,更不会接受其理论主张。   先秦儒学由理想状态向早期官学形态的蜕变   孔子及其追随者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充满战争、杀戮的乱世显得遥不可及。面对礼崩乐坏、征战杀伐的残酷现实,儒学是要固守最初形而上学的说教,还是要勇敢地接受现实主动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以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解决了儒学面临的生存危机,避免了儒学在百家争鸣的激烈竞争中被边缘化。   为适应当时统治阶级的霸政要求,荀子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孟学说,主张礼、法兼施,王霸并用。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⑤人性与礼义是相互违背的,如果任其发展,不加克制,势必导致争夺、犯上,而忠信、礼义等就会荡然无存。因此,才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用礼义法度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引导民众。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