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流行原因及防制的对策.docVIP

鹅副粘病毒病流行原因及防制的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鹅副粘病毒病流行原因及防制的对策

鹅副粘病毒病流行原因及防制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33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1)01-0020-02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国内最早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1]和扬州大学王永昆等[2]发现,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3],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   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农村养鹅高峰的春夏季多发,常引起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发病。该病对不同日龄的鹅均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一般发病率为15%~60%,平均为30%左右;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50%左右。日龄越小、饲养环境越差,鹅群大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最小日龄仅为3日龄,最大300多日龄,其中以15~60日龄雏鹅最为多见,占60%左右。15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病鹅能引起同户或附近饲养的未经ND免疫的鸡也感染发病死亡,但对鸭没有致病性。鹅群发病后用氟哌酸、恩诺沙星等多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小鹅瘟高免血清等治疗均无效果。   2流行原因   (1)病鹅和流行期间的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病鹅的胴体、内脏、羽毛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用具和环境,都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带毒鹅及携带病毒的人员流动对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感染。   (2)被污染的炕坊是重要传染源。鹅副粘病毒可通过鹅蛋垂直传播。患病的种鹅和已被感染而未出现症状的种鹅所产的蛋含有病毒,且蛋壳外也带有大量副粘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小日龄鹅发病多与种蛋、炕坊、育雏室未严格消毒有关,特别在炕坊育雏的雏鹅发病相对较多。   (3)饲养管理不当易造成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一是许多饲养户习惯鸡、鹅同群混养,因鹅和鸡副粘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I型F基因型,相互间有高致病性。二是种鹅饲养户不能做到自繁自养,购进的后备种鹅来自疫区或未经有效免疫,故常在鹅群引进后1~3d内引起鹅群发病。三是鹅群之间靠得太近,相互传染而发病。尤其是鹅群饲养水环境受到污染时,极易暴发该病。   (4)鹅群未有效免疫是鹅副粘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鹅和鸡副粘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I型,常被认为是鹅的新城疫,但鹅副粘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F基因Ⅱ型毒株,二者的抗原性存在差异,因此用新城疫疫苗免疫鹅群难以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鹅副粘病毒病的目的。目前预防鹅副粘病毒病常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但免疫期短,仅有2个月左右,如不按免疫程序接种就很难使鹅群得到保护。使用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作为紧急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被动免疫期很短,一般不作为预防用。   3综合防制措施   3.1预防措施   3.1.1隔离饲养鹅场、鹅舍要选择远离交通要道、畜禽交易场所、屠宰场等地方,同时鹅群必须与鸡群分开饲养,最好不要同时饲养,避免相互传染。实行全进全出制,避免不同日龄鹅混养,防止疫病传播。   3.1.2严格检疫对必须引进的雏鹅和种鹅,应先了解疫情,不要到疫区购买。引进之后要进行免疫监测或立即接种疫苗,隔离饲养15d以上,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等注射疫苗的鹅产生免疫力,证实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种蛋应来自健康无病的鹅群,鹅群必须在康复15d后其蛋才能作种蛋用。对购进的种蛋必须严格消毒后入孵,出孵的雏鹅立即接种疫苗,隔离饲养1周证实无病后再混养,要坚持自繁自养。   3.1.3疫苗防疫   (1)使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注射预防。雏鹅免疫:无母源抗体的雏鹅(种鹅未经免疫或免疫3个月以上)首免应在5~7日龄左右,0.5mL/羽皮下注射;母源抗体正常的雏鹅(母源抗体HI为24)15~20日龄左右首免,0.5mL/羽皮下注射。2个月后进行二免,1.0mL/羽,肌肉注射。种鹅免疫:在前2次免疫基础上,产蛋前2周左右,胸肌注射1.0mL/羽,免疫2个月后可再次加强免疫,种鹅群至少应经4次灭活苗免疫,使鹅群在整个产蛋期具有免疫力。免疫时要勤换针头。对规模鹅场要定期用HA、HI试验监测免疫效果,防止发生免疫失败。   (2)接种鸡新城疫疫苗。对15~20日龄雏鹅首免用NDⅣ系苗2倍量滴鼻或5倍量皮下注射,40日龄左右二免用NDⅠ系苗5倍量肌肉注射或注射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对鹅副粘病毒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