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对中外文化交流贡献.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河对中外文化交流贡献

PAGE \* MERGEFORMAT10 运河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整理人:崔润洁 一、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1.京杭大运河的开挖,不仅成为北部和南部的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文化,也成为了通信枢纽的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隋(七世纪)、元(十三世纪)两次大规模扩展。1949年以前只有其中一小段勉强维持季节通航,现江苏北段的400多公里河道千吨级驳船可畅驶长江、淮河。1981年4月,我国新开辟的古运河无锡至扬州、无锡至杭州的旅游线路,引起了国外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3.当代“马可·波罗——杭州博士”的15天运河体验之旅自5月20日正式开始。在这15天的旅程中,李牧将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串联“茶、印学、武术、丝绸、中医药”五个主题。通过精心组织的主题体验项目和线路,李牧将充分领略大运河之美,并且用他独特的视野向国际推荐大运河。“当年马可·波罗用他的经历向西方诠释了一个中国,如今我做的事情其实和他一样。”李牧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大运河更加神秘,而站在外国人的角度、运用新媒体的影响来推广当地的自然人文,这是一种很先进、前沿的方法。“我要通过我的视角,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运河,了解中国。” “除了当代马可·波罗重走运河路,我们还筹划运河沿线城市共同成立运河旅游推广联盟,用沿线城市之力共同推荐大运河旅游资源。”何亦星告诉记者,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运河沿线城市都是旅游资源很丰富、旅游做得很好的城市,但只有大家合力,才能真正将大运河的文化蕴涵、真正的魅力展现出来。“目前沿途城市如北京、天津、杭州、苏州等都很有意向,将来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有望推出一系列运河旅游线路,打造出一些针对性强的中长线旅游产品来,让更多的中外游客领略大运河之美,体验古运河深藏的文化蕴涵。” 二、经运河到中国的外国人   1.1417年(明永乐15年),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率领340多人来我国进行访问。他们由福建泉州登陆,后到达杭州,又沿京杭大运河乘船历时两个半月来到北京。归国途中东王不幸染上重伤寒,在山东德州不治而亡。噩耗很快传到北京,永乐帝即派人前往德州,慰问其亲属,为东王举行葬礼,并将其葬在德州。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有了这座外国国王的陵墓。 2.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是第一个向欧洲介绍东方古国的人,经他介绍,西方国家的“黄金梦”有了着落。继他之后,有更多外国人途经“大运河”访问中国古城。 3.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在运河漂流,而他更感兴趣的是运河漕运,他详细记载了关于运河的所见所闻:“……中国人喜欢用砖而不用石,供皇宫所用的砖可能是由大船从一千五百英里之外运来的。仅是为此就使用了很多船只,日夜不断运行……” 4.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英帝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义派遣庞大代表团出使中国,这是华夏帝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在首领的率领下,英国人在北京通州登船,开始了为期33天的运河南下之旅。 5.在美国传教士费佩德的记忆里,杭州在1908年还是一个被城墙包围的运河古城,每天日落之时,城门就要被关上,直到第二天早晨重新开启。 三、外国人视野中的明清京杭大运河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和沿线城镇聚落的兴起,也便利了人员的往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外国使节、传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于此。运河沿线的水利工程、城镇乡村和风土民情,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他们的观察与描述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清京杭大运河的认识。 1.15世纪末期由朝鲜人崔溥写成的《漂海录》,是明代第一个行经运河全程的朝鲜人的逐日记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大运河的交通情形和沿岸风貌,富有史料和学术价值。朝鲜成宗十九年、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三十日,朝鲜济州等三邑推刷敬差官崔溥闻父丧,遂登船奔丧,不幸遭遇风浪,漂流海上14天,历尽艰险,二月十七日在中国宁波府属地获救登岸。在中国官员的押送下,从宁波沿着运河北上。一路上过驿过闸,历时44天,成为明代时行经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 明中后期的运河沿岸城镇是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运河的经济文化往来也是最为繁忙兴盛的。崔溥一行经过运河,留下了对运河经济文化交流和运河沿岸城镇面貌的系统而又完整的描述,这些描述为崔溥《漂海录》以前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的同类记载所不备,因而弥足珍贵,颇具价值。崔溥记杭州:“东南一都会。接屋连廊,连衽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绿之景,真所谓别作天地也。”这是关于杭州最早的总体描述。记苏州吴江县城:“屋伟壮丽,下铺础砌”,是极为难得的资料。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