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唐诏敕文语言风格剖析
初唐诏敕文语言风格剖析
摘 要:诏敕文肩负布告天下、咸使闻之的政治功用,体现了统治者对国计民生的思考以及各项施政措施的贯彻,在语言风格上由于有特定的表述体系,因而很容易面目雷同,但是初唐时期的诏敕文却可谓别具个性。在当时“文学”与“非文学”界限难明的理论背景之下,初唐诏敕文上承六朝骈文余绪,身受唐代文学繁荣大环境的影响,由辞章高手们撰写,语言风格摆脱了六朝制诏精于雕琢、了无生气的弊端,在保持典雅文风的同时,较为重视语言的生动感性,焕发出勃勃生气。
关键词:初唐诏敕 语言风格 生动感性
一、诏敕文体溯源
诏敕文是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具有最高政治权威的政令文体,是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实用功能的“王言”,有着独特的文体色彩。
关于“诏”,汉代刘熙《释名》卷六《释典艺》之《汉小学四种》曰:“诏书。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有由也。”[1]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卷四《诏策》第十九释曰:“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 ”[2]唐代吕向在《昭明文选》卷三十五《汉武帝贤良诏》注曰:“诏,照也。天子出言,如日之照于天下。”[3]明代黄佐《六艺流别》卷七曰:“诏者何也?以言召也。人有所不知,以言召而示之,使其心昭然也,乃通用之辞。”[4]
关于“敕”,西汉蔡邕《独断》卷上注曰:“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5]刘勰《文心雕龙》卷四《诏策》第十九释曰:“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2]明代黄佐《六艺流别》卷八曰:“警敕之辞,使之戒慎也。敕以戒人,而不于与己;诫以敕己,而后及于人。”[4]
诏敕文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五《诏令类》序记载曰:“诏令类者,原于《尚书》之《誓》《诰》。周之衰也,文诰犹存,昭王制,肃强侯,所以悦人心而胜于三军之众,犹有赖焉。秦最无道,而辞则伟。汉至文、景,意与辞皆美矣,后世无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虽有善意,而辞气何其衰薄也! 檄令皆谕下之辞,韩退之《鳄鱼文》,檄令类也,故悉傅之。”[6]
二、先唐及唐代诏敕体制划分
诏敕文包括多种体制形式,并且不同时代的划分方式不同。
唐代以前,先秦时期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形式;秦代的王言之制主要为“制”“诏”两种形式;西?h诏令分为策、制、诏、戒四种类型,但仍以“诏”体为主。
唐代诏敕文按其体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唐六典》卷九《中书省》条记载:“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二曰制书,大赏罚、赦宥虑囚、大除授则用之;三曰慰劳制书,褒勉赞劳则用之;四曰发日敕,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则用之;五曰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7]
《翰学三书》卷一的李肇《翰林志》亦记载唐代“王言之制”基本可分为七类。然而根据唐代翰林学士所掌内制等情况,显然已经超过了七种 [8]。
从广义上讲,天子的言论皆可称为“王言”。
另外,不同体制类别的诏敕制诰文在用途及写作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刘勰《文心雕龙》卷四《诏策》第十九云:“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存??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2]
元代陈绎曾《文说?明体法》曰:“诏宜典重温雅,谦恭恻怛之意蔼然;册文宜富而雅,制诰宜峻厉典重。”[9]
总体上讲,不论何种体制类别的诏敕制诰文,只要在写作时能够“持以中正之心,出以诚挚之笔”[10],便是好的文作。
三、初唐诏敕的文学研究价值
初唐诏敕文作为当时代拟王言的政令文,强调布告天下、咸使闻之的政治功用,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国计民生的思考以及政治措施的实施,在文体形式上也多有其特定的语言表述体系,因而很容易面目雷同。
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难以截然划分。历代编纂的文学总集,从《昭明文选》到《文苑英华》,再到《古文辞类纂》,都把文学与非文学作品并列选录。萧统《昭明太子集》卷五《文选序》的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11],诏令也在选文中出现。另外孔子曾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文心雕龙》卷四《诏策》第十九提出诏敕文辞应庄严华伟,雍容典雅。[2]这些理论都左右着人们对诏敕文的审美要求。
从草诏者来看,初唐诏敕文由当时擅长辞笔、文章功底极高的大手笔出之,如虞世南、李峤、苏味道、沈?缙凇⒄潘档热耍?皆集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