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的对策蒋和平辛岭.DOC

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的对策蒋和平辛岭.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的对策蒋和平辛岭

PAGE 8 PAGE 7 IAEDDDDKKKKKKD DDDDDD e 中国农业科学 IAEDDDDKKKKKKD DDDDDD e 世界银行“中国农业政策实验室”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Instituteof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2009年第3期(总第212期)    2009年 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的对策 (蒋和平、辛岭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干旱是一种对经济、社会、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因干旱我国每年平均受灾面积达2000万公顷,损失粮食占全国因灾减产粮食的50%,因此缺水干旱已经不仅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北方干旱基本情况 自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有15省市出现旱情,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集中。截至2009年2月7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6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0亿亩,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重旱4879万亩。在受灾的7个小麦主产省份中,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然而,它的灾情也最为严重。全省小麦受旱面积4150多万亩,严重受旱700万亩,山丘区已有13万多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二、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特点及成因分析 2008年11月下旬以来,我国冬麦区降水量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之入冬以来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旱冻交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北方地区干旱特点 1、受旱面积大 这次旱灾范围影响面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旱地面积总数达1.63亿亩,比常年多1.10亿亩。这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也是历史少见的。 2、受旱区域集中,粮食主产区受灾 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从区位看,此次旱情主要影响的是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种植的冬小麦。受旱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及西北东部的北方冬麦区。 3、秋冬连旱 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9成,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 4、受旱程度重 据粮食主产省农业部门调查,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北方麦区大面积出现3-10厘米干土层,旱情仍在持续发展。 5、旱冻叠加 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2008年12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尤其是2009年1月20日-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袭击,降温幅度达8℃-12℃,局部地区达 (二)受旱原因分析 这次旱灾可分为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作用两方面原因,其中气象条件是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的影响 (1)气象因素: 2008年入冬以来,降雨少,温度高。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 (2)水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每亩耕地平均摊水资源量计,全国平均1800多立方米/亩,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 2、人为因素的作用 (1)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削弱了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粮食单产低、农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导致不合理的陡坡开荒活动较为严重,草山草坡不断减少,加上开山筑路、无序堆放废渣废料等因素,加速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壤潜在的抗旱能力。我国北方历年晚秋至早春季节降水偏少,出现旱情并不奇怪。但此次遭受的旱灾是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此次旱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趋势,也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水循环的破环。 (2)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大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