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述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述   我国古籍之多,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而古籍中存在的毁损、淆乱现象之复杂,却难以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戴震以《永乐大典》所引《水经注》 校近刻本,发现近刻本缺漏者2128字,妄增者1448字,臆改者3715字 [1]。近人章钰以宋本及他本《资治通鉴》校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得胡刻本脱、误、衍、倒四者盖在万字以上,其中脱文2520余字,关系史实尤大[2]。笔者在考察古书毁损淆乱现象的基础上,寻究出下列原因。      一、天灾兵燹      天灾兵燹是指自然(如风吹、日曝、水浸、火烧、虫蛀)和战争等因素。风吹、日曝造成石刻文献字迹残缺或是模糊不清,如战国时期秦刻石鼓文(十个,约700字),长期曝于荒野达1300多年,唐宋时字迹已有剥落,北宋欧阳修见到时仅存465字,清乾隆时已减至310字,现存仅272字,残缺得已难以诵咏[3]。位于杭州三茅观古园内的青衣泉,刻有距今已一千多年的唐代石壁题记,上书“唐开成五年南岳道士邢令闻钱塘县令钱华道士诸葛鉴八分书”二十六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现时字迹清晰可见,由于自然侵蚀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岩石风化剥蚀,题记现在已漫漶难辨。刊刻于正始二年三月的魏正始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可惜自晋永嘉之世始,屡经崩坏废毁,至唐贞观中已十不存一[4]。   战火不仅使生灵涂炭,而且使人类文明毁于一旦。《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上书建言广开献书之路时,曾列举书遭五厄:   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此则书之一厄也。汉兴,改秦之弊,敦尚儒术,建藏书之策,置校书之官,……汉之典文,于斯为盛。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光武嗣兴,尤重经诰,未及下车,先求文雅。于是鸿生巨儒,继踵而集,怀经负帙,不远斯至。……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载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也。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书、内外三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p紫有别。晋氏承之,文籍尤广。……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永嘉之后,……晋、宋之际,学艺为多,齐、梁之间,经史弥盛。……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   这些厄难,使文献典籍大部分毁失,残留的一些亦凌乱不堪,不经整理,难以卒读。      二、政治使然      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控制舆论,障人耳目,往往从文献入手,大肆禁毁。如秦始皇听信李斯谏言,欲堵儒生之口,焚书坑儒。焚余之儒经散乱,造成今古文篇章文字的极大差异,导致学术界经久难息的今古文之争。唐五代图书除毁于战火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毁于禁令。《唐律疏议》卷九《职志》中明确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宋代太宗、真宗也曾相继下发禁书诏令,禁止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阴阳书。乾隆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时,严令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审查,凡遇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之作,便大肆焚毁或窜改,致使数千种古籍被弄得面目全非。   除大规模的禁毁外,还常有一书一文的窜改,如乾隆四十六年图明阿的一份奏折即可说明这一问题。其奏折说:“奴才图明阿跪奏,为恭录勘办剧本,进呈御览事。窃照查办剧曲,昨奴才拟请凡有关涉本朝字句,及宋、金剧本,扮演失实者,应遵旨删改抽挚,另缮清本,同原本粘签进呈;其余曲本,有情节乖谬,恐其诳惑愚民者,亦照此办理……” [5]如此以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他们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掩盖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6]   在王权威严的封建时代,文献典籍往往是迫于政治压力而改,否则著者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明太祖开国之初就大兴文字狱,因文辞细故砍掉不少头颅,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替人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句(“则”与“贼”同音),明太祖认为是骂他做过贼,一概处死。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知”句,“生”被读作“僧”;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内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字,“法坤”被读为“发髡”,“藻饰太平”当作“早失太平”,作者也被处死。清代对文献的禁毁更是超越前代,单是康熙年间就出现了庄廷?x《明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