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力古代汉语第册通论讲义
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一、連詞
(一)總說
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
1、“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繫。“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2、順接和逆接
(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後相承的,有時是狀態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
例:任重而道遠。(事理相關)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
(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卻”“可是”“但是”
例: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
(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
3、從“而”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句法關係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
(1)聯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词组。這種用在聯合結構中的“而”,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
例:未至,道渴而死。(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
(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
例: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
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
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
(四)以
1、“以”作為連詞,是由介詞“以”進一步虛化而來的。連詞“以”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詞組。表示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的聯繫。
2、區分連詞“而”和介詞“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補上一個代詞“之”,如果可以補上就是介詞,否則就是連詞。
例: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無法補上“之”,是連詞)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可以補上“之”,“以之遺之”,指代“君之羹”,是介詞)
3、“以”字連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時候,後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是前一行為產生的結果。
例: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
但是“以”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而是從上下文意思上來看的。
4、和“而”一樣,“以”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而”字常見。
例: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也可以說“若潛師而來”)
(五)則 (然則)
1、連詞“則”主要用在表示條件、因果聯繫的複句中,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果的分句在後。這種用法可以翻譯為“就”或“便”。
例: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如果進諫沒有被採納,就沒有人能夠繼續進諫了。)
(“諫而不入”是條件,“莫之繼也”是結果。其實還帶有虛擬的語氣)
2、用在條件緊縮複句中的“則”,並不完全代表條件關係,有時僅僅是前後相承的關係。
例:人情一日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
有時沒有“則”字,但是從句子意思上可以看出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
例: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3、沒有用“則”字的緊縮句不一定都是條件複句的緊縮,可能是因果關係或者時間修飾。
例:肉腐生蟲,魚枯生蠹。(因果聯繫)
食不語,寢不言。(時間修飾)
4、“則”還可以作為假設關係的連詞。
例:謹守城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謹慎防守城皋,如果漢軍挑戰,一定不要和他開戰。)
5、“則”作為轉折關係的連詞,有三種情況:
(1)連接的後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要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譯為“然而卻”“卻”。
例:求牛則求馬,求馬則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則不達
(2)連接的後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預料的情況正好相反,可翻譯為“原來已經”。
例: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他的兒子跑到田裏去看被父親拔起來的禾苗,禾苗原來已經變成枯草了)
(3)用在讓步轉折的複合謂語中,這時“則”可翻譯為“倒是”
例: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6、“則”用在意思相對待的並列的分句裏,以表示一種對比。在這種情況下,“則”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
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生、死表示時間)
7、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可結合構成一個凝固結構“然則”,相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