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基本版优秀教案.ppt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基本版优秀教案.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基本版优秀教案

难治性抑郁 优化现有治疗方案 改变现有治疗方案如联合治疗,尤其是联合心理治疗或者物理治疗 4.特定人群的抑郁障碍 4.1 儿童青少年 4.2 老年 4.3 女性 4.3.1 经前期心境不良障碍 4.3.2 孕产期抑郁障碍 4.3.3 围绝经期抑郁障碍 * 自杀风险的解读(1) Hammad 等荟萃分析显示,服用抗抑郁药者自杀行为或自杀意念危险性升高者约为4%,而安慰剂组仅为2% FDA (2004) 要求美国厂商在药物说明书中加上黑框警示,即警告儿童和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增加相关 Friedman 等对20 年内372 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0万例> 18 岁患者) 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成人组自杀行为或自杀意念并未增多,但18 ~ 24 岁阶段患者自杀危险性高于24 岁以上者,尽管尚不具统计学意义,但FDA (2007)将抗抑郁药致自杀风险升高警告的年龄上限提高到25 岁 尤其是在治疗初期以及增加用药剂量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自杀风险。这些警示使公众对抗抑郁药尤其是SSRI 安全性及其合理应用的诸多争论及质疑,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 自杀风险的解读(2) 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成人没有显示任何增加自杀的风险或服用SSRIs及新型抗抑郁药都没有自杀风险。在年龄分层的分析中,青少年组(18-24岁)显示增加自杀风险有一个小的趋势,但尚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老年群体中,有保护趋势的效果 Bridge 等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抗抑郁药能有效治疗儿童抑郁症,且整体获益-风险比显然是正性的;Gibbons 等 研究也提出,SSRI 治疗对所有成年人群具有保护性作用,并不支持SSRI 促进自杀风险增加的假说。然而,在儿童的临床试验中,文拉法辛观察到有自杀意念的不良反应发生,敌意和自伤的报告也较成人增多 总之,没有迹象表明在年轻人或老年人中使用SSRIs和新型抗抑郁药与自杀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使用SSRIs和新型抗抑郁药与自杀关系尚不明确。不管怎样,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使用抗抑郁药时,对自杀的评估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妊娠期抗抑郁药使用分类等级(FDA) 分类 说明 药物名称 A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无风险 无 B 在人群中尚无风险性证据 安非他酮、马普替林 C 风险性尚未排除 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度洛西汀、去甲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阿米替林、多塞平、氯米帕明、地昔帕明 D 有风险性证据 帕罗西汀、米帕明、去甲替林 * 5.抑郁障碍的管理 5.1 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5.2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精神科评估 5.3 患者的安全性评估 5.4 住院治疗 5.5 评估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 5.6 会诊-联络的医疗服务 5.7 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 5.8 提高治疗依从性 5.9 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 谢谢! 创新性:1、形成精神病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的12人专家工作小组,包括:李凌江教授、马辛教授、王刚教授、季建林教授、方贻儒教授、许秀峰教授、司天梅教授、张宁教授、张克让教授、刘哲宁教授、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詹思延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沈霞教授;2、加入循证证据分级标准及推荐建议分级,对于每一条治疗建议做出科学证据分级及专家共识推荐分级;3、全面搜集抑郁障碍相关文献,并随指南形成数据库以便读者查阅;4、加入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 科学性:1、指南编写过程中所需文献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使用标准的检索词进行检索,并且纳入指南中的文献均由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专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证据分级;2、整个内容涵盖抑郁障碍的概述、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评估、治疗等各个方面;3、指南中各个章节采用交叉互审的方式由各位专家共同把关,保证了指南的科学性。 前沿性:结合国内外关于抑郁障碍的最新学术进展,诊断部分纳入DSM-5诊断体系,治疗部分纳入最新的治疗方法,保证了指南的前沿性。 实用性:抑郁障碍的治疗部分加入各种治疗方法的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 * * * 注:临床支持性证据是指为了提高指南的实际临床效用而参考的各国指南的专家意见或共识,以确保循证的药物干预符合临床实际,并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某种抗抑郁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了问题,如不良反应或安全特性,尽管该药物在循证证据中推荐为高级别的证据分级,也可能因此降级到低级别的治疗推荐等级中。 * * * 注:(1/D)中1级表示至少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和(或)系统综述/Meta分析 D级表示不建议 *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简介 *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由抑郁症协作组李凌江、马辛教授牵头,王刚教授组织实施 编委会名单(姓氏笔画) 马 辛 王 刚

文档评论(0)

静待花开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